“不管是县城还是乡村,到处干净整洁,非常舒服。”近日,来自广东揭阳的游客蔡女士,逛遍恭城瑶族自治县高铁新区、红岩村、门等村等地后,由衷地说道。
近年来,恭城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目标,以“美丽广西”乡村建设及乡村风貌提升等行动为抓手,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带来了风景如画的新农村、宜居宜业的新风貌,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今年2月18日,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通报表扬2020年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的通知》,恭城成为广西仅有的4个全国先进县(自治县)之一。在3月2日自治区通报的全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考核验收情况中,该县获得“优秀”等次。
A 全民参与 激发内生动力
“村屯环境整治,目的是让老百姓过得更舒适,这得到了群众的广泛响应和积极支持。”该县三江乡党委书记王永清表示,共建美丽新农村,不仅是一纸公约,更是村民内化于心的行动自觉。
三江乡栗田村,不论男女老幼,只要看到村道有垃圾,都会主动清理,自觉保护环境在该村蔚然成风。
恭城通过创新推进社会治理模式,促进群众树立规矩意识,不仅将保护环境卫生写进村规,还引导群众增强行动自觉。同时,当地群众自发在家门口开展“微花园”“微菜园”“微果园”建设,自觉缴纳保洁费近1000万元,行业和协会积极参与,投入200多万元,聘请村级保洁员700多名,实现村村都有保洁员。
人居环境的改善,源自恭城群众长期对美好家园的追求。在多年的推广发展后,恭城建设7.02万座农村户用沼气池和53座大中型沼气池,沼气入户率达90.8%,“全托管”公司化运作1.15万座,每日通过沼气池回收农村生活垃圾126吨,农村生活垃圾减量达45%,为减少垃圾产生做出巨大贡献。近年来,在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下,恭城以“城乡清洁工程”“美丽广西”乡村建设及“乡村风貌提升”等行动为抓手,推进农村垃圾治理、道路通行、饮水安全、住房安全和能源利用水平提升工程,实施农村改厕、改厨、改圈工程,进行房屋立面改造,均取得良好成效。
B 重点整治 创新工作机制
良好的工作机制是恭城不断巩固提升人居环境的法宝。
2012年以来,该县借助环境整治活动,因地制宜,实行县城周边村屯“村收镇运县处理”、边远乡镇“村收镇运片区处理”、偏远村屯“就近就地处理”的垃圾清运模式,共建成县级垃圾填埋场1个、片区处理中心4个、乡镇生活垃圾中转站6个、村级垃圾处理站13个;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实现全覆盖,乡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基本实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
农村美不美,水是最直观的镜子。在污水处理方面,该县探索PPP模式,推进村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将乡村污水处理站的设计、建设、运营整体打包,公开招标,引进社会资本全额投资建设运营,政府及受益群众通过购买方式享受污水处理服务,集镇区域实现污水处理全覆盖,100个行政村249个自然村建有污水处理站,全县污水处理率85%,住户覆盖率80%,无黑臭水体现象发生。该县乡(镇)污水设施建设项目被列为财政部PPP示范项目。目前,该县已实现管理提级智能化,可以对县内所有污水处理厂(站)区进行集中远程监测和管理,实现快速收集监测数据、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的高效管理模式。
C 还原乡愁 乡村旧貌换新颜
“过去,村里垃圾乱堆乱丢现象普遍,热天臭气熏天,污水横流。现在走进村里,到处干干净净,空气中还有一阵阵清香,居住环境大大改善,人的心情也舒畅。”嘉会镇太平村支部书记唐玉松对环境治理工作感受颇深。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是很多人深藏于心的记忆和剪不断的乡愁。随着乡村清洁行动不断深入,人居环境改善的目标也从整洁迈向宜居。
恭城在建设农村污水处理站时,把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元素融入规划设计中,将厂区绿化区域划片种植农村绿色时令蔬菜、农村特色水果和山里乡间的野生花卉等植物,园里安置健身器材,修建休闲步道;污水处理厂的大门、门头、围墙、管理用房等建筑物都植入民族特色的文化元素,建成的厂区是一个活脱脱的小公园、小花园,很多死角变成一处处生态景观。
平安镇北溪村毛笔山屯承接瑶族风貌之“脉”,体现惠民之“魂”,在乡村风貌改造提升工作中,留住乡愁、体现特色、保留田园风貌,借助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发展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实现从典型的脏乱差老村向干净整洁新村的“蝶变”。美丽风景更是转化出美丽“钱景”,成为恭城发展的一大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