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是一个自带魔力的词汇,它就像一张试纸,敏锐地考验着置身其中的每一个人。
三年时间,返乡创业的德江县泉口镇水塘村村民何松和田稳,让村里落寞的茶产业重唤生机,成为茶山上的“追梦人”。
“今年,全村有近400亩茶树投产,预计可收入60万元。”近日,在水塘村,一片片迎风摆舞的黄金芽茶把山野染得金黄,何松和田稳带着村民们进入了忙碌的采摘季。
水塘村地处黔东北武陵山区,平均海拔1300米,气候高寒,高山云雾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然而,过去在这里,气候高寒和云蒸雾绕却是制约发展的“痛点”。
“山高坡陡,凝冻期长,相比低海拔地区而言,这里的春天总是来得慢半拍,粮食生产不具优势。”田稳说,土地大多在半山腰,祖祖辈辈都是地里刨食,过着穷日子。
“走出去才有希望。”后来,不甘贫困的年轻人纷纷选择下山另谋出路。田稳也放下锄头,去了中国“白茶之乡”浙江安吉打工。
打工的日子,田稳和村里的几位伙伴发现,当地人几乎家家户户都因茶而富,所见所闻让他们陷入思考。
“都说高山云雾出好茶,老家不就是有这样的环境吗?”几番思考,田稳和同村村民何大学、田子进等一拍即合,决定回家种茶。
2015年,借着政府免费发放茶苗的东风,田稳、何大学、田子进等人成了水塘村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在他们的带领下,500亩黄金芽茶自此落户水塘村,全村50户人参与发展。
然而,茶叶虽好,树难栽。
“碰到什么都是新问题。”田稳说,种植技术落后、后续管理不善、大家各自为营…….种种因素叠加,不到两年时间茶叶便损失大半,起初兴致勃勃种茶的村民陆续开始打退堂鼓。
产业发展,人才是关键。
为此,泉口镇通过思想引导、技能培训、创业扶持等方法,让有思想敢担当的农村人才回乡创业。
“家乡有需要,我也不妨换种活法。”在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的鼓励下,2018年,高中毕业后在外务工的何松决定回家创业,接续茶叶路。
“一个20岁出头的小伙子,能安心留在这山旮旯做好茶产业?”起初,水塘村的村民们都在心里犯嘀咕。
听闻何松刚回村,就要承包已有茶山和动员村民们开垦荒山种茶,父亲何大学内心也在打鼓。“不在外面好好上班,非要回来倒腾茶山,万一亏了,咋办?”作为也做过茶山梦的人之一,何大学明白这条路不好走。
其实,何松也明白父亲和村民们心里的顾虑。“放心,你把咱家60亩茶园交给我先做试验,等明年看。”何松说。见儿子斗志满满,何大学也不忍再泼冷水。
接管父亲的茶山后,何松邀请田稳共同组建了民源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还动员村里种茶散户把失管茶园承包给合作社统一经营,除了何松自家的60亩外,水塘村157亩无人牵头的失管茶园也进入了精细化的管护状态。
为了更好地种植茶叶,何松一边与安吉的种植大户对接,邀请技术人员到村指导,一边主动报名到省农科院参加茶叶种植培训,学习科学种植技术。
“不是水塘不适合种茶,主要问题还是出在管护上。”通过学习,何松总结,管护茶叶要像照顾孩子一样,不能太溺爱,也不能太放任,每个时间段都要有科学的措施,不能用种庄稼那一套思维和办法。
“茶苗土壤松土需进行两次,第一次在春茶结束后进行,第二次在夏秋茶期间,松土深度为10厘米……”何松说,按照新的管护方式,水塘村的茶叶一天天迎着阳光抽芽而出,长势日渐喜人。
2019年,为盘活村里的茶产业,驻村工作队积极为合作社争取了30多万元产业发展基金,为茶产业发展注入资金力量。
同年,水塘村新茶试采,在镇政府的积极对接下,水塘村的黄金芽茶青被德江永志生态茶叶有限公司以每公斤300元的价格全部收购。当年,可采摘的70多亩茶园下树600公斤茶青,产值近18万元。
“冬天,山上的冰雪能冻死小虫,不仅省了部分买肥料和杀虫剂的费用,还保证了茶品质,晚出的茶青更是茶市上备受青睐的‘香饽饽’。”何松说。
如今,通过入股分红、土地流转、务工等形式,该合作社带动大家把茶产业和土地资源盘活了。目前,水塘村茶园面积达800多亩,发展茶叶的农户近60户。
“今年,单靠卖茶青,茶园面积小的农户可收入5000元,多的可达4万元。”何松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奋进的时代,我们有信心,能继续带领村民们种茶致富,阔步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