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1月13日电(记者 谭谟晓、董峻)质量工作对促进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具有核心战略作用。“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并对质量提升、技术标准、外贸升级、生物安全、食品安全等与质检相关的工作都有表述。
质检部门将怎样加强国家质量技术基础建设、提高质量治理能力?如何推动外贸向优质优价、优进优出转变?记者就此采访了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
夯实基础利长远
支树平说,计量、标准、认证认可和检验检测是国际公认的国家质量技术基础,它使生产经营服务有依据、可测量,能保证产品质量安全,保护消费者利益,支撑和推动技术创新,促进国际互认和对外贸易,是有效落实“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要求的强力技术支撑。国家质量技术基础建设是国家治理和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基础工程。
计量是贸易往来的纽带、公平交易的基础,是工业生产的“眼睛”、技术创新的“种子”和“引擎”,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十三五’时期,国家更加强调创新发展,计量的支撑作用会更加凸显。”支树平说,要加大对计量前沿研究和科研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把计量纳入国家和地区发展规划,强化计量对制造业提供全寿命周期、全量传链、全产业链服务,建立国家产业计量服务体系。
他说,标准是质量的重要基础,是经济和社会活动的技术依据。“十三五”时期,质检总局将整合精简强制性标准,优化完善推荐性标准,培育发展团体标准,放开搞活企业标准,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营造良好环境。推进我国优势、特色技术标准成为国际标准,推动中国装备、技术、标准和服务走出去。
“认证认可和检验检测是国际通行的质量管理手段和贸易便利化工具。”支树平说,质检总局将完善统一的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制度,推动检验检测机构诚信体系建设,促进民族检验检测认证品牌做大做强,为各行各业提供基准统一、通用开放、权威可信的资质评价服务与管理保障。
助力外贸稳增长
支树平说,“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未来五年我国“从外贸大国迈向贸易强国”的对外贸易优化升级目标,“优质优价、优进优出”释放了外贸升级新信号。
他说,过去30多年,我国外贸发展路径以规模扩张和价格竞争为主,长期处于国际分工中的低端地位,实质上是以量取胜。2014年全国出口工业品遭退运4.24万批,价值24亿美元,其中因质量原因退运批次占57.66%。
“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对外经济新优势势在必行。”支树平说,要加大品牌培育、推广和保护力度,加速品牌价值评价国际化进程,进一步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促进先进技术、重要能源原材料进口,实现进出口贸易平衡。
据支树平介绍,我国是世界上遭受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比较大的国家,每年约有24%的出口企业受到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影响,由此导致的直接损失达600多亿美元。
“强化技术性贸易措施部际联席会议的作用是提升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能力建设的重要措施。”支树平说,要建立技术性贸易措施通报、咨询、评议、预警综合系统,完善敏感和重要商品进出口数据通报交流制度,维护我国企业合法权益。
支树平说,质检总局还将加强服务保障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力度,完善跨境电子商务检验检疫管理,推进跨境电子商务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跨境电子商务商品的通关便利化水平。
突破瓶颈提质量
支树平说,“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的“质量”主要是宏观质量、大质量,但也包含具体质量、微观质量。大质量是由产品、工程、服务、环境等具体质量组成的,离开了具体的质量,经济增长质量、社会发展质量等就无从谈起。
“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进出口贸易国,其中就有质量的重要支撑。”支树平说,但我国质量水平的提高仍然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不能完全适应日益激烈国际竞争的需要。
在支树平看来,我国虽有200多种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但缺少核心技术和品牌优势,95%的高档数控机床、85%的集成电路、80%的高端芯片依赖进口,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质量基础依然比较薄弱,特别是标准整体水平有待提升,质量专业技术人才缺乏。
“要突破这些瓶颈,必须大力推进质量强国建设。”支树平说,要认真落实《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和年度行动计划,推动各地各部门把质量纳入发展规划和绩效考核体系,在搞活市场的同时,进一步强化政府质量宏观管理职能,健全质量评价和激励机制,为推进质量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他说,要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和管理创新,推广应用先进管理方法和先进标准,不断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以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升级提振消费信心,引导海外消费回流,从而带动消费结构升级。
支树平说,要围绕以技能、技术、研究等为驱动要素的质量竞争型行业,加大研发投入和人力资本投入,实施产品差异化,加快形成先导性产业,努力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推向“质量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