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雁北一片绿 真心换真情
乔 栋
《 人民日报 》( 2016年05月08日 07 版)
4月的大同,清晨站在山头,冷风依然让人捂紧了领子。五米高的樟子松旁边,68岁的高见邦雄背着手迎风站立。他脚下踩的,是20多年来早已熟悉的黄土地,他面对的,则是这么多年他在大同用汗水浇灌的50万株树苗。
乐观伴坚韧,
和一片热土结缘
4月18日,我第一次见到高见,他正在林间一丝不苟地铲地、放苗。一双墨绿色的登山鞋沾满了泥土,绿色外套也略显褶皱。他慢慢把手套摘下来叠好,和笔者握手。严肃、认真,是他给人的第一印象。
高见是一位日本人,从1992年开始,他的团队和大同结下不解之缘。24年来,每年他都带着团队来大同,多则百余天,少则数十天,在这里植树造林。
对这片土地的熟悉首先体现在语言上。虽然没有认真系统地学过汉语,但毕业于东京大学的他无师自通,基本掌握了普通话。交流过程中,他不仅能听懂笔者说的话,还能用缓慢的普通话进行回应。说起学中文的经历,他伸出了四个指头:“最先学会的四句话是‘你好’‘谢谢’‘再见’‘厕所在哪里’”。
一旁的工会同志魏生学插话说:“他连大同话都能听懂!”话音刚落,高见先生严肃的面孔突然张开笑脸,握住笔者的手说了一句地道的大同方言:“抓恰(做什么)?”引得众人哄笑。果然,严肃之外,高见还是一个“老顽童”。一旁的大同市白登环保中心所长武春珍“爆料”:“高见先生可逗了!有一次在村里种完树,晚上回去和老乡喝酒,喝醉了还抱着院子里的小狗唱歌呢!”
高见还是一个乐观的人。10多年前,有一次他和自己的团队如约上山,来到当地一块种植项目地,天公不作美,连着好几天都在下雨。高见可以等,但是其他成员来中国的时间有限,急的一行人团团转。眼看这回树是栽不成了,高见在山上摆了一顿“喜酒”:下雨是好事,树苗可以更好成活!一行人虽然没有种成树,却开开心心地喝了一顿“大酒”。
乐观伴随着坚韧。植树过程中遇到的状况,往往令他措手不及。比如1995年,受到虫害、假树苗的影响,他们在徐疃乡辛苦种植的6万株杏树全军覆没。对着日本广播协会的镜头,高见失声痛哭:“梦,我的梦,破灭了。”经历了教训的高见并没有放弃,更多的杏树、油松在这片雁北大地生根发芽。
路人到熟人,
走过一条漫漫长路
为了让树木更好存活,高见下了很多功夫。大同的地质结构复杂,风沙灾害严重,旱灾发生,但又不是单一的旱灾:有的山一侧干旱成灾,一侧暴雨成患。怎么办?
他从日本请来专家实地指导,也把这里的土壤带回去放实验室里研究过,种出来的树木越长越喜人。时间一长,什么土质、什么地形、什么时间该种什么树,“高专家”很有“高见”,他的第一个称谓由此得来。武春珍在旁说:“那个年代大家都是要种什么就一窝蜂地跟着种,是‘高专家’把‘乔灌混植’‘人工干预’的概念率先引入这里。”
付出总有回报,这么多年,他赢得了很多荣誉。2001年,他被授予“友谊奖”,让他特别感动:“这个奖项本来是颁给我和大同这边的工作人员的,但是他们让给了我。”而他最意外的奖项,是在2011年获得了人民网颁发的“绿色中国年度焦点人物国际贡献奖”,让他“拿到了20多万元的奖金”。
和高见同行在乡里,会有熟人“老高、老高”地叫着,这种感觉让他如同回家,“在这里有很多熟人,感到很亲切”。路人到熟人,“老高”走过一条漫漫长路。
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一个日本人突然来到村里,当地人的陌生感可想而知。他毫不回避刚开始遇到的尴尬,骨子里的坚韧开始发挥作用,高见用他的行动回应村民的质疑。日久见人心,高见终于得到了人们的认可,成为“老高”。
高见还有一个外号:“高局长”。这是因为,高见的团队叫做“绿色地球网络”,在日语里被称作“绿色地球网络事务局”。作为创始人,高见当仁不让地成了“局长”。这个组织现在固定有500多会员,多年来累计为这里投入超过5000万元人民币。“高局长”可一点也不牛气,别人说话时他总是在旁谦逊地听着,没有一点“局长”的架子;“高局长”也很牛,这么多年来领着总计3670名志愿者来到中国,扮绿了200多个项目地、共6000多公顷荒山。
日久情更深,
融入一片油油绿色
专家也好,“局长”也罢,和高见的交流中,打动人的,还是那颗初心。喝点酒,高见话说得理直气壮:“我为什么留下来?就是因为我傻!”
因为“傻”,他在屡次受挫后依然坚持,成为当初20多家进入中国的国际民间组织中“硕果仅存”的那一个;因为“傻”,他在中日关系最紧张的时刻仍带着团队进入中国,受到了这里熟人们的热烈欢迎。
高见对这里的贡献,早已得到两国官方和民间的一致认可。扮绿两百多个项目地,也足以说明问题。但踱步在林间,高见低着头,说出了他的担忧。
一直以来,高见在大同种植树木的资金都来自日本国内,包括会员缴纳的费用、日本政府对民间组织的补贴等。但是近年来,日本政府缩减了对他们的经费援助。高见苦笑道:“从中国回去之后,我就像一个‘乞讨者’,四处筹措经费,这是我最头疼的问题。”
再过两年,高见将满70岁。“这是中国古来稀的年龄,我也渐渐觉得自己干不动了,日本年轻志愿者有不少,但是坚持下来很难,以后谁来继续这份工作,也让我比较担心。”
高见说他在大同市有一个最喜欢的地方:“在大同市灵丘县的南天门,那里是我最骄傲的地方,我们种植的植被长得非常好,树种最齐全,你去看了一定会被震撼!”但话锋一转,高见说得痛心疾首:“好像一些地方还是有私挖铁矿的现象,这不仅对地面的伤害非常大,经过的河流也会随之变色。”
的确,这些树林如同他的骨肉。他说:“中国和日本语言里都有‘日久生情’,种树如同育儿,我们和当地人一块种树、浇水,树木里就有了我们共同的汗水和情感,我们的友谊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才能永远牢固。”
高见转身走进树林,绿色的背影融在一片绿油油中。远处,那些他用心血培育的友谊之树,将长久地生长在这片雁北热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