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3》昨晚播出第五集人物篇,在“感动中国”的煽情色彩下,毫无意外的将该片评分拉出新底线。想必追看第三季的朋友们,也都忍不住查看了评分,不播还好,越播越低。观众总在期待下一集会重现经典,可评分却不给力,每一集就是见证一路跌落的过程,从8.8分跌到目前的5.1分。这一季好比股票跌破发行价,目前毫无要跌停的趋势,这个分数烂片无疑。
春节期间,翘首以盼的美食大片终于开播了,等待了四年,吃货们本以为空虚胃终于久旱逢甘霖,迎来精神食粮,可是剧集播出过半,曾经的下饭菜,如今在饥饿的深夜,却撩不起半点食欲。《舌尖》这盘菜怕是要凉了。
六年前,由“才子吃货”陈晓卿导演的第一季《舌尖上的中国》横空出世,凭借对中国食物的深刻解读、精致的镜头展现和灵动的配乐,一举拿下豆瓣9.3分的神级评分,成为当年最佳电视纪录片。两年后的第二季,虽然出现硬伤,评分跌至8.4,仍可称得上是经典之作。
红极一时的《舌尖1》让人越看越饿,越饿越看;口碑回落的《舌尖2》只能缓解一半饥饿程度,开始着重描绘丰富的情感生活;槽点不断的《舌尖3》画风一转,开启科普养生模式,半点不觉得饿。倒也不是不想吃,是展现的有些东西,根本不能吃。
吃不上,是许多吃货观众对《舌尖3》欲求不满的最大原因,带着“美食指南”光环开播后,引发的不是胡同巷子里苍蝇小馆的排队热,而是砸锅卖铁的被抢断货,一档口碑极好的美食纪录片,到了第三季,愣是拍出了电视购物的感觉。
“舌尖”IP威力势不可挡,第一集还未播完,章丘铁锅就上了热搜榜,随手一搜就是吆喝着要买锅买菜刀的人。最强的战斗力是主妇的购买力,第一集开播几十分钟后,章丘铁锅两千余库存被抢购一空,商家无奈放出断货通知,“同盛永”传承人之一的刘紫木在朋友圈写道:“舌尖后的中国——章丘无锅。”并呼吁大家理性消费,不要让传承染上过多的金钱味道。
章丘铁锅一夜爆红不止是卖断货,随之而来的烦恼还有制锅铁匠的离巢。近日,同盛永经理刘紫木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已经有匠人师傅撕毁合约,趁势自立门户和宣传。匠心精神和契约精神在追名逐利面前,还不如章丘大葱高。
本以为“历经十二道工序,再过十八遍火候,一千度高温锤炼,经受三万六千次锻打,直到锅如明镜”后,终于可以踏踏实实看看这口锅是如何制作美食的,可配合这口神锅出现的菜肴是一盘清水炒蛋,大概导演也觉得实在没什么好展现的,短短10秒的镜头后,继续切回对锅的介绍。
另外两道菜的出现,同样作为配角衬托手打铁锅质量有多好,布景和动作,都像是摆拍,所有的菜都不重要,重头戏是83岁的铁匠王立芳和儿子王玉海,亲自现身讲述了山东手打铁锅被十几块成本的不粘锅在市场上打败的悲惨经历,以及穷其一生对老手艺的坚持,大国工匠精神成为主旋律。
当大家都期待的美食纪录片被资本“腐蚀”之后,剩下的只有差评和心酸了,曾经的中国美食导向标变成了“大国工匠”一样的节目,你的美食,他的配菜。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这个立意另辟蹊径,器材为食物的源头,但同集出现的银杏木案板,连配菜的不上了,活像剪掉订购电话的强势硬广。还有精美的同治大婚瓷,确定不是拿错了隔壁《国家宝藏》的播放带吗?
这集花费巨大篇幅把器讲好了,食的事却忘得一干二净,不拍引人口水的饕餮美食,摆一堆锅碗瓢盆,勉强也算跟食物能扯上关系,毕竟只有十个月的制作时间,不能难为临危受命的导演。可到了第四集,居然拍摄自制口红,还是中药成分的,作为美食记录片,是在呼吁大家吃口红吗?
这段自制“中药口红”的片段,被网友质疑造假,通过对比,原材料疑似购置于三无卖家网店,连配的电子秤都是同款。舌尖上的三无化妆品,尽管没有销售仅是自用,也存在品控无法把握和严重质量问题。从内容上看,有专业背景的人制作“安全养生”的中药口红,怎么看怎么像微商广告。同样在本集中出现的中药煲汤微信接单送外卖的网红,也是微商一样的存在,节目中也未播放她的正规执照。
当然,没有哪个微商付得起《舌尖》的广告费,所以,在内容把控上,团队的不专业和没走心显而易见。央视大肆为此类内容背书,作为医学生,生病不去医院在家研究中药养生已是误导观众,“舌尖上的中药”将观众的愤怒彻底点燃,不能吃,不合规,不知3·15晚会是否有兴趣对自家栏目动手。
制作团队的不走心不光从内容上,对比三季海报,便可看出水平高下。舌尖一的海报是陈晓卿朋友张发财免费设计的,这个海报极为巧思,山水画藏于一片五花肉中,肉皮上浮着一叶扁舟,猛一看肉的线条是云雾间的崇山峻岭,筷子夹起了一片腊肉,像是要揭开一段尘封地下的历史,恍然大悟后,妙趣无穷。
美味的前世是如画的风景。第二季海报,农人田梗耕作的景象化为竹简里的密密文字,一眼看穿,没有第一季海报那么精妙。但细思之下,蕴涵着勤劳农人书写中国五千年历史的意蕴,体现了第二季除了美食之外更具人情味的特点。
到了第三季,群山峻岭和辽阔的土地,浓缩到一个小小的菜盘子里,最大的创意点是几片白菜叶模拟出山峰之形,配上水墨字标题体现中国元素,当初那幅以肉花纹作山的画报中的灵气与意境,已然全无。格局小了,也少了田间的大气磅礴。
与敷衍了事的海报一样,内容正如大家所见,粗糙的摄影、剪切,致使食物美感全无,灵性全无。片中混淆概念,非专业的槽点一个接着一个,火锅、麻辣烫、串串、钵钵鸡、冒菜已让导演傻傻分不清楚,错将大口黑鲈当成花鲈还不切实际的冠以“太湖鱼中之冠”等失误早已被吐槽无数。还要只放三片肉的“正宗”水盆羊肉,店铺真的不会倒闭吗?
《舌尖3》失去了舌尖应有的滋味,像是老师强迫你完成的家庭作业。导演刘鸿彦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舌尖3》“最大的挑战是创新。从《舌尖1》到《舌尖3》,过去了将近六年时间,时代在变,观众的审美口味也在变,一个品牌的成长肯定需要不断创新,这是一个规律”。但请不要忘记,观众还没馋到饥不择食的地步。
深夜刷《舌尖》不会被馋到挠墙,这是一个曾经备受吃货喜爱的美食大IP最大的失败,舌尖本意以食物为窗口,看人情,看风景,看中国,《舌尖3》正好将这个窗口封死。这一季的舌尖魂,恐怕只剩下那一句“爱,是最好的调味品”。听到这一句,也更能深刻的领悟到,导演真的编不下去了。
《舌尖3》已成为春晚之后的剩菜剩饭,弃之可惜,食之又无味。像餐厅换了大厨,掺杂的调料多了,食物也就失去了它原本的味道。吃货真正想品味的美食纪录片,请找吃货来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