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
作为一名设计师对细节把控,是关键。
比如说“路径”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变成了路.
在设计中需要营造的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意境。
通过不同路径的设计,将人流在不同空间中产生特别的串联与互动。
01
路径类型
直线大道:路径较宽的直线,指引目标
分岔路径: 沿主路设置多条不同朝向的次级路径结合有利的景观视线激发人前行
设置干扰因素:干扰视线,看不透,也同样是神秘感的存在。
直线交叉:一组直线的自由交叉组合被直线切割的部分形成多个空间
聚集与发散:多条路径向一个点聚集具有很强的强调作用
偏移路径:在一条路径旁边偏移出一条或多条路径形成总体趋势一致的一组路径
02
路径平面与效果图
路径可以指引方向
可以转换空间氛围
不同的路径视觉的营养也是饱和的。
03
植物的多样多态,简单的路径,人们可在其间穿梭停留。
总是会有神秘的感觉,峰回路转,盛景不一,
空间的营造也是很好的手法。
04
路径设计的注意点:
(一)设计角度
1. 草坪或大面积种植区,尽量设计可直接穿行的路径。一般单位踏面宽度应大于成年男子平均鞋长,不低于350mm, 踏面间距离充分考虑成人步幅,以成年女子轻松散步时的步幅尺寸为依据,约为200 mm—250 mm;
2. 草坪或大面积种植区,或道路转角处,尽量不留90直角或其它尺寸硬折角,用柔和弧线代替,半径尺寸依路径使用性质、宽度等因素制定。如出现硬折角,则要采用恰当方式处理。
3. 设计中的大面积同一材质铺设区域,其中的频繁活动地带,可改换同质同色的耐磨材质,保证整体统一同时避免踩踏破坏地面。
4. 如涉及安全问题,应将道路边缘严格界定,不留随意穿行可能。
(二)严格界定路径边缘的主要方法:
A.尺度界定——主要为高度、密度、隔离层厚度界定;高度大于为设计项目所在地区成年男子胸部高度(取其高值),以我国长江流域为例,数值范围大约在1200mm—1500mm;密度大于人体侧身穿越距离,单位阻隔物之间距离不超过200mm;隔离层或阻隔物厚度1000mm以上,超过成年男子平均跨越幅度。
B.材质界定——分为自然材质、人工材质(包括仿真植物);自然材质:植物、天然石材、水体、险峻地形等;人工材质:金属、玻璃、混凝土、塑胶及等新型材料制成的围栏、不可随意穿行的廊架、隔音板、仿真植物等。
C.心理界定——通过适度设计,暗示危险隐患存在。阻隔物材质所带来的锐利感,或穿行可能带来的污渍,都会引发心理不适;路径边缘以灯光强化,造成路径亮,阻隔区域暗的效果,趋利避害的天性,使人放弃捷径打算;
(三)注重体验的路径设计
在路径设计时,注重体验感也是避免出现“愿望线”的重要设计角度。路径的设计不仅是过渡空间的设计,更是人运动过程的设计。但应注意,在实际操作层面,度的把握最为关键,不可为强调某种感受而忽略使用者承受度,而出现负面景观体验,应以主要使用群体或个体的生理、心理为基点,合理把握,有度设计。
05
形态各异的路径设计,在路上也带思考
不管是身体还是灵魂,总有一样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