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誓自己活不过15岁....。。死亡是我多年的梦想”,这是贵州毕节四兄妹中,13岁的老大小刚留下的遗书里的内容。
2015年6月18日上午,公益组织“上学路上”发布了《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通过对中国东部、中部、西北、西南六省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的调查,了解留守儿童心理状况。
该调查报告用“情绪状态”,来反映留守儿童的心理状态。它分为四个指数:烦乱、愉悦、迷茫和平和。其中,“迷茫指数”和“烦乱指数”为消极情绪变量,“愉悦指数”和 “平和指数”为积极情绪变量。
结果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的“迷茫度”和“烦乱度”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而影响他们的心理烦乱和迷茫的因素,很大程度与其父母外出有关联。
报告显示,在受访的1054名留守儿童中,有近3成的学生一年能见父母1-2次,而有15%的学生一年都没有见过父母。如按照留守儿童总数6100万测算,全国约有近1794 万留守儿童一年只能见父母1-2次;有921万孩子一年都没有见过父母。
21世纪教育研究院理事长杨东平介绍,中国17岁以下的留守儿童有3580万。但“留守儿童的现象,全世界只有中国才有。”
调查结果证明,与父母见面次数对农村儿童烦乱度有显著的影响。总的趋势是,一年内与父母见面次数越少,儿童的烦乱度越高。值得注意的是,”一年见面3-4次” 儿童的烦乱度显著高于“一年见面5次”以上的儿童。另父母二人中间,又以母亲的陪伴角色更为重要。与父亲外出相比,母亲外出的儿童在烦乱度、 迷茫度方面更严重,在愉悦度方面则较少。这一结果与2014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留守儿童做过的调查结果一致。
除了烦乱度,农村留守儿童的迷茫度与父母联系次数多少也有显著的关联度。一年内与父母联系次数越少,儿童的迷茫度越高,与父母几乎每天联系的儿童迷茫度最小。 值得注意的是,与父母联系每月3-4次、每年3-4次、1-2次的儿童,在迷茫度方面基本相同,一年内与父母没有联系的儿童迷茫度最高。
同样,在留守儿童的情绪状态上,也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和性别差异。
西北地区农村儿童的烦乱度和迷茫度最高,而东部地区农村儿童的愉悦度与平和度最高。另女性儿童烦乱指数高于 3.4 的比例明显高于男性儿童(25.4%>19.8%);女性儿童迷茫指数高于 3.4 的比例略高于男性儿童(17.6%>15.9%)。
该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调查报告由北京师范大学科学传播与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李亦非历时两个月调查并完成。他在该报告的末章还给出建议。
他建议,留守儿童的父母至少每年应与孩子见面1-2次;与孩子联系的联系次数应保持在每月3-4次,最好每周不少于2次。
杨东平则称,“目前留守儿童问题无解。目前与留守儿童涉及到包括教育、妇联等20多个部门,但这些部门不足以保护正在受到危害的儿童。”不过,他也希望有更多的社会力量,包括学校、社区、公益组织可以参与留守儿童群体的保护中。
新浪网 王辉 综合报道
本期责任监制 杨焱鑫
编辑 于越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