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十二五”期间生态环境和林业产业发展取得较大进步,在“十三五”期间,四川将全面打响水、气、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做强绿色生态产业。
据四川省环保厅厅长姜晓亭介绍,在“十三五”时期,四川将全面打响水、气、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努力推动生态保护水平、改善全省环境质量。到2020年,实现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大气环境质量、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改善,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环境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全面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生产生活方式向低碳、绿色转变。
据了解,四川2015年三季度全省二氧化硫、PM10浓度较2014年同期下降27.5%、5.4%,全省城市空气环境质量达标率90.9%。十二五以来,全省累计淘汰黄标车及老旧车超过50万辆,由此削减一氧化碳约30.6万吨,氮氧化物约5.3万吨。
具体来看,到2020年地级以上城市颗粒物浓度比2015年下降15%,岷江、沱江、嘉陵江、金沙江和长江五大流域水质优良比例达到82%以上,地下水环境质量总体上保持稳定,全省耕地土壤环境质量达标率不低于66%。
四川将通过实施七大措施不断提升环境质量,将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强污染防治和总量减排、加强环评服务和把关、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加快推进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和监察能力建设、严格执行法律制度、构建多元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
在林业方面,四川省林业厅厅长尧斯丹表示,四川“十二五”以来,自然生态状况持续改善,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基本建成,森林资源持续增长,新增森林面积92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6%,高出全国平均14%个百分点;生态保护修复明显,治理巩固沙化、石漠化土地400多万亩;生态功能不断增强,全省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年减少土壤侵蚀1亿吨;林业产业总产值超过2500亿元,生态旅游居全国首位,森林康养等新型业态健康发展。
在“十三五”时期,四川将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战略,继续夯实绿色发展的生态本底,做强绿色生态产业。将重点培育森林生态系统,增加森林蓄积7500万立方米;修复湿地生态系统,湿地保有量控制在2500万亩以上;治理荒漠化生态系统沙化土地治理和巩固面积不少于1320万亩;维护生物多样性,有效保护95%以上的国家和升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此外,还将推进林业扶贫攻坚,实现林业产业产值4000亿元。
将从六个方面推进林业发展工作,将大力实施重点生态工程、加强森林资源培育保护、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深化林业改革开放、加快发展特色生态产业、引领繁荣生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