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5月8日讯(记者魏博)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份历时两年多,由多个部门共同起草的纲领性文件,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描绘了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蓝图。2015年5月7日,在发改委举行的解读《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发布会上,发改委、财政部、环保部、国土部和国家林业局五部委相关负责人就如何共同发力,协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深度解读。
用好考核“指挥棒”
“绿色化”要“去黑存绿”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勇用“站得高、落得实”六个字形容《意见》。他认为《意见》具有很强战略性、综合性、系统性,有清晰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为生态文明建设描绘了宏伟蓝图。“落得实”体现在任务明确、操作性强、要求严格三个方面。
《意见》明确,各级党委、政府对本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负总责,实行差别化的考核机制,要大幅增加资源、环境、生态等指标的考核权重,发挥好“指挥棒”的作用。对于造成资源环境生态严重破坏的领导干部,还要终身追责。对此张勇表示,“我们要在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方面不断地加大考核力度,不片面地追求GDP。”他补充说,GDP指标只是一个指导性、预期性指标,而生态文明、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指标已成为刚性约束指标。
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司长何炳光认为,“绿色化”是按照生态文明理念和要求来改造国民经济存量,构建增量,大幅提高国民经济的绿色化程度。中国传统经济发展伴随着资源过度消耗、环境严重污染、代价比较大,形象地说是“黑色经济”或“褐色经济”,“绿色化”就是要“去黑存绿”,用较小的资源环境代价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张勇指出,今年是完成“十二五”目标的收官之年,目前正在研究“十三五”规划,“十三五”的节能目标、重点任务和重点工程以及政策措施,将综合考虑落实能源消费革命的要求,确保完成对外承诺。
“我们每一位公民都是生态文明的建设者、保护者,要真正地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和任务,要靠政府、社会和每位公民共同的努力。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好《意见》,通过不懈地努力,最终实现《意见》所确定的目标。”张勇说。
严守资源环境生态红线
环境“只能更好、不能变坏”
《意见》强调严守资源环境生态红线,将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作为地方各级政府环保责任红线。
生态保护红线如何实现严格管控?环境保护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庄国泰认为有五个重要环节:
第一,保证能落地。落地越细越好,能到乡镇更好,落到1:50000的图上最好,甚至有矢量图可以实施有效的管控。
第二,要制定负面清单。在红线划定的区域里严格管控,不同的功能区里对限定对象、限定要求不同,有些活动即使允许进行开展,也应该设定一定的限度,所以要制定负面清单。
第三,明确责任。红线的管控,套用一句国际上的话“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中央部委之间有责任,各级政府、省、市、县甚至到乡镇都有相应的管理管控的责任要求。
第四,建立有效的管控平台。目前发改委、财政部支持搭建一个生态红线管控平台,实行“天地一体化”,通过卫星及时检查哪些地方越了红线,造成了破坏。
从14城到600城
划定城镇开发边界
《意见》指出,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要坚定不移地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空间规划体系,科学合理布局和整治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
对于《意见》提出的大力推进绿色城镇化、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国土资源部规划司司长董祚继表示,去年7月国土部会同住建部挑选了14个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进行首期试验,目前已有初步成果。下一步工作推广的经验有五个方面: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坚持节约优先;坚持保护优先;优化城市空间开发格局;做好与现行规划的衔接。
“我们正在和农业部合作,把所有城郊耕地挑出来进行评价。如果质量确实非常好,就要尽量把这些耕地留下来,跳出去发展,卫星城市、组团式发展。当然也需要依法办事,如果涉及到调整原来的规划,要依据法定程序办理。目前14个城市开发边界的划定工作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下一步要在认真总结的基础上再扩大,争取把全国600多个城市的开发边界都划定下来,而且严格管理起来。”国土资源部规划司司长董祚继说。
建设生态补偿机制
横向和纵向双轮驱动
《意见》强调通过完善经济政策、推行市场化机制、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等措施,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财政部经建司副司长孙志表示,下一步财政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更好地支持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进一步突出财政资金支持重点。重点加大对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的支持力度,继续实施农村环境的“以奖促治”,把资金集中用于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的治理。其次,将继续强化对自然保护和生态修复的支持力度,支持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天然林保护工程等等,加快矿山环境治理,推进国土江河的综合整治。同时将继续强化对节能减排新能源发展的引导,和发改委等部门一起推进节能减排的综合示范,鼓励新能源汽车发展,加快淘汰落后过剩产能等。此外,财政将保障好环保部门的一些生态红线的划定等管理工作,这些工作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确实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补偿存在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的补偿机制建设,正像文件中提到的要使损害者赔偿,受益者付费,保护者得到合理补偿。横向补偿方面,财政部和环保部一起在新安江流域做了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试点。纵向方面主要是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给予转移支付,重点生态功能区很多属于限制开发或者禁止开发区域,这些区域保护生态环境,提供好的生态产品,这几年增加了对这方面的转移支付资金。下一步,将继续完善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制度。建立起横向和纵向相结合的补偿机制。”孙志说。
治理沙化土地
“十三五”目标1000万公顷
《意见》提出了到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的目标,森林覆盖率达到23%以上,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到56%,湿地面积不低于8亿亩,50%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
谈及目前中国土地沙化状况,国家林业局计财司副司长张艳红列举了数据,中国总的沙化土地173万平方公里,可治理的沙化土地有53万平方公里。“十一五”期间沙化土地已经治理了1400多万公顷,“十二五”期间预计完成沙化土地治理面积1000万公顷,“十三五”还要再治理1000万公顷。
张艳红指出,对于防沙治沙,林业局采取了多项治理措施。一是三北防护林工程。二是开展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此外,从2013年开始,针对部分地区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的问题,同时在还没有资金或者没有能力开展沙尘治理的区域,开展“沙化土地封禁保护”措施,下一步将通过试点,扩大封禁保护的范围。以上多项措施将在“十三五”期间进一步加大力度执行,提高防风固沙,治理沙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