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未了一山迎,百里都无半里平”,唐代诗人贾岛对秦岭南麓的土石山区地貌有着生动的描绘,他认为这样的地方“只堪图画不堪行”。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就藏在这样的山区中。
身处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的商洛市,是全陕西脱贫攻坚任务最为艰巨的地区。今年2月27日,商洛7县区宣告全部实现脱贫“摘帽”,啃下了最后一块硬骨头,出色完成“打赢脱贫攻坚战”这份答卷。
“借棚还耳、借袋还耳”——从输血到造血的扶贫之路
众山环绕下的金米村,犹如一颗蚌中珍珠,散发着勃勃生机。
十几年前,曾因“山上有金、地上有米”而得名的金米村,还是个“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腿泥”“吃水肩挑人抬、赶集翻山越岭”的贫困村,2015年贫困发生率达21.85%,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有188户553人。
秦岭多宝,木耳就是一个。两年来,柞水县把木耳产业作为“一县一业”的重点来抓,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金米村由此发生改变,2019年底,贫困发生率降至0.23%。
在金米村,通过采取“借棚还耳、借袋还耳”等方式,即由村集体经济组织与企业签订借贷合同,农户与村集体经济组织签订“借棚还耳、借袋还耳”协议,村集体经济免费提供大棚和木耳菌袋,每季木耳采摘结束后,农户将成品耳上交统一销售,村集体组织将销售资金扣除借袋成本后返还贫困群众,贫困户无须资金就能参与木耳产业。让缺少启动资金的贫困户也能参与其中,每户贫困户都被吸纳进木耳产业,享受到产业带来的效益。
立夏时节,肖青松和妻子何小燕正在采摘木耳。4000多平米的大棚里,整齐有序挂着17万个菌袋,每个菌袋上密密麻麻生出200多个黑黝黝、肉乎乎的木耳。
几年前,肖青松在建筑工地打工,收入不稳定。渐近古稀的母亲陈多秀,是一名有着3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看到村里发展木耳产业,也想承包。年纪大了,身体不好,她把儿子喊了回来。2019年,肖青松承包了村里的两个大棚、共3.36万个菌袋。
肖青松不但自己承包了大棚,还主动承担起帮助两户贫困户发展产业的责任。第一年,肖青松和他带动的贫困户,每户增收4万元左右。2020年,他带动的户数增加到3户。不断有群众加入进来,金米村的木耳产业也越来越兴旺。
和肖青松一样,王绍华、刘尊珍、卢传财等几户刚刚脱贫的群众也各自承包大棚,刚刚采过的两茬千余斤木耳,让他们初尝收获的喜悦。
5月中旬,金米村的大棚里,木耳正在隐秘生长。在大棚深处,肖青松正仔细地采摘木耳。只见他大拇指和食指轻轻一拧,深褐色的木耳便落入袋中。“这些都是我们的金‘耳朵’,要小心摘下来,才能卖个好价钱。”
“借棚还耳、借袋还耳”,从输血到造血,肖青松已成为木耳产业的行家里手,年收入达到4万余元,2019年一举脱掉了贫困的“帽子”。
图为吊袋大棚玉木耳。
四级联动——为小木耳插上科技的“翅膀”
在2017年以前,柞水县木耳产业主要是农户自主栽培的传统生产模式。为带动更多贫困群众增收,柞水县委、县政府立足优势,将木耳作为全县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举全县之力发展壮大。
木耳产业发展技术要求高。柞水县作为科技部的定点帮扶县,由科技部牵头建立了部省市县科技管理部门“四级联动”工作机制,创新探索了“三联三帮三带”科技扶贫模式,最大限度在政策、技术、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
2018年初,科技部选派了第30届科技扶贫团柞水县执行团团长利斌到县里挂职。到任后,他发现柞水木耳没有地方特色菌种,缺乏生产技术规范和质量溯源体系,导致生产成本高、风险大。他协调搭建了李玉院士工作站、木耳菌种繁育及深加工基地等创新平台,联系吉林农业大学、陕西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阿里巴巴公司等单位和企业,全力攻克木耳产业技术研发滞后、生产管理粗放、市场销售不畅、深加工产品匮乏等瓶颈制约,探索形成了科技驱动木耳产业发展的机制。
柞水木耳产业依托高校院所科技、人才优势,在菌种培育、木耳产业体系构建、木耳精深加工等领域不断破解技术难题,有力促进了产业可持续、高质量、全链条的发展,让当地农户稳健地走上了致富路。
“食用菌产业具有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支撑国家食物安全‘三个特征’和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农争时、不与其他争资源‘五不争’的特点,我们一定要全力支持柞水木耳产业的发展。”提到当初为什么与柞水县合作,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农业大学李玉说。
柞水木耳产业插上了科技翅膀。在李玉的带领下,吉林农业大学食药用菌科技创新团队在当地建立了院士专家工作站,先后派遣科研骨干人员30余人次,累计培训农户和技术人员千余人次,为柞水选育出5个宜栽品种大面积推广,并研发出木耳超微粉、木耳益生菌等示范产品,有效提升了附加值。
同时,依托陕西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技术力量,当地建成了木耳技术研发中心,成功培育出羊肚菌、竹荪等珍稀食用菌。借力西北大学和阿里云计算公司技术,柞水建成了全国首家集生产管理、农户指导、质量溯源等为一体的“木耳大数据中心”,有效提升了产业管理水平。
目前,柞水已搭建了木耳研发中心、大数据中心、原种繁育中心、培训中心及木耳主题公园、博物馆等平台,研发出了木耳菌草茶、益生菌、挂面等深加工产品,通过“借袋还耳”、“借棚还耳”、土地流转等方式,帮助全县6944户产业扶持户户均增收5000余元,稳固了长效产业脱贫之路。
利斌说:“科技在柞水木耳产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未来我们将加大关键环节技术攻关和科技元素植入,在抓好木耳的废弃菌包综合利用基础上,全力推动木耳全产业链发展,让更多群众增收致富。
图为大棚吊袋木耳。
“双联双带”——集体经济激发致富新动力
5月的金米村,四处郁郁葱葱,绿荫下,几阵微风拂过,片片树叶像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沙沙作响。在木耳智能大棚,技术员吴正超正帮村民解答生产中遇到的问题。
“吴老师,我昨天摘木耳时,发现菌包里有积水,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话音未落,肖青松立刻解释:“那是因为你晾棚天数没够,菌包根部有伤口,伤口没有愈合进了水,你要拿小刀划口放水。”
包村干部吴正超是小岭镇社保站站长,同时也是木耳种植技术指导员。2019年初,柞水县农业农村局请来东北木耳技术指导员,吴正超就一直跟着学。学会后他组织大家集中培训,现在他指导的肖青松等已成了技术标兵。
“两年间,全村的木耳产业增长到百万袋级别,离不开我们每位党员的努力。”金米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江百川说。2020年金米村的木耳数量将达到185万袋,共有89个大棚及部分地栽木耳,其中智能连栋木耳大棚5个,“农户通过手机即可实现对大棚的控制,同时根据实时数据电脑分析,自动控制通风、遮阳、喷水等操作,实现了大棚操作实时化、智能化”。
在江百川看来,这一切与金米村坚持把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作为产业脱贫的有效支撑密不可分。
图为农户正在采摘柞水木耳。
金米村组建了金米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推行“党支部+集体经济+贫困户”模式,通过支委联产业、党员联农户,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双联双带”模式,将全村贫困户都涵盖进来。村党支部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建成木耳分拣包装生产线,带动贫困户130户,户均年增收4600元。
如今,金米村不仅有金“耳朵”,林下经济也成为主导产业的有效补充,发展中药材和早园竹套种基地500亩30万株,通过领养和租赁经营,带动贫困户32户。
时下,江百川正积极和旅游公司联系,希望打造金米村的周边产业,“我们准备将两边山沟坡地开发出来,搞采摘园。还想将村里的土房利用起来,发展民宿。让客人来了金米村,有得吃、有得玩,最后还能带上我们的特产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