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环境整洁,又保持着古朴形态,这样的庭院比西式洋房好,记得住乡愁。
——摘自习近平2015年1月在云南大理调研时的讲话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何处安放乡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保护与传承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民族风情小镇,是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积极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推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和建设。2009年,国家民委与财政部开始实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项目,重点从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保护特色民居、培育特色产业、传承民族文化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五位一体”入手,加强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发展。截至 2014 年,中央财政共投入少数民族发展资金14亿元,同时吸引、整合、带动了其他部门及社会多方面资金,初步形成了“党政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群众受益”的局面。目前,全国共开展实施试点项目700多个,首批命名了340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受益人口达数十万人,涉及40多个少数民族。在地域分布上覆盖了大多数民族地区,改善了村寨的生产生活条件,提升了公共服务水平,保护和改造了村寨的少数民族特色民居,促进了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特别是民族风情旅游的发展,繁荣和发展了民族传统文化,增进了各民族的大团结。
在城镇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十三五”时期急需在现有村寨保护的基础上,将民族地区民族风情浓郁、民族特色鲜明的小城镇也纳入保护范围,将现在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提升为内涵更丰富、覆盖面更广的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一是深入总结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不足。二是加强顶层设计,编制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十三五”国家级专项规划,将此项工作上升到国家层面。三是加大政策扶持和财政资金支持力度,保障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措施切实到位。四是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的工作机制建设。五是创新保护途径,拓宽社会力量参与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的渠道。
(摘自国家民委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室《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该书近期已由民族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