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
继续提升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水平?
如何因地施策、循序渐进,
突破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瓶颈?
如何驾驭最新潮流、态势,
实现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跨越性大发展?
春天里,伴随着山花烂漫,广袤的乡村迎来了一批又一批休闲观光的游客。近年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有效激活了农村的闲置资源,正在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完善产业布局、拓展产业链、加强人才储备、培植新业态……一系列提升策略正在紧锣密鼓地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路径也正渐渐清晰。
数据
2016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势态良好,共接待游客近21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5700亿元,从业人员845万,带动672万户农民受益。
定标准 强规范 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近年来,农业部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升工程,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有效促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持续有序规范发展。
2015年,农业部会同国家发改委等11部门联合印发《关于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 大力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通知》,提出用地、财税、融资、公共服务等方面政策措施。
2016年农业部再次会同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4部门印发《关于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的指导意见》,积极开展政策研究,加快行业标准制定,推进管理规范化和服务标准化,夯实政策创设基础。
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各地纷纷出台落实措施,安徽、山西等省已相继出台了推动休闲农业发展意见,大部分省还编制了休闲农业的“十三五”发展规划。湖北、山东、广东、四川、新疆等地都安排了专项财政资金支持休闲农业发展。
育品牌 树典范 宣传推介农事节庆
截止目前,全国共创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328个,推介中国美丽休闲乡村370个,认定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62项。在全国培育了一批生态环境优、产业优势大、发展势头好、示范带动能力强的发展典范。各地纷纷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建设活动。
北京评定了星级民俗旅游村210个,星级民俗旅游户4691户
江苏培育了107个省级休闲观光农业示范村
贵州主打“美丽乡村贵州游”品牌
此外,各地还竞相举办不同类别、不同领域的农园美景、农家美食、农耕体验、民俗趣味的农事节庆活动,如菜花节、桃花节、葡萄节、草莓节、采茶节等。云南的“罗平油菜花节”“腾冲花海节”,江西的“农家菜大擂台活动”,湖北的杜鹃花节、小龙虾节等等,精彩纷呈。
此外,各地还开展了形式各异的宣传活动,形成了国家到地方的立体式宣传网络。
北京开展京郊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网络地图标注工作,进一步更新、完善京郊休闲农业地图信息,为消费者旅游提供便利。
新疆重点实施休闲农业宣传推介“三个一工程”,策划一批精品线路、推介一批农事节庆、编撰一部宣传画册。
海南通过电视栏目、休闲农业博览园、“冬交会”等平台,进行全面宣传推介。
宁夏利用新媒体平台着力搭建集咨询、展示、预定、交易于一体的智慧旅游服务平台。
2016年,针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管理者,农业部围绕休闲农业扶持政策、发展战略、规范设计、营销推介等开展培训和交流,培训各类人员4000余名,极大地提升了管理人员的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同时,鼓励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开设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相关专业和课程,指导中国农业出版社和农广校编写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教材,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储备和智力支持。
除此之外,按照“讲座+参观+实习”的组合方式,农业部对部分省(区)贫困地区的村干部和合作社负责人,开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扶贫学习培训。通过理论学习、参观考察和现场实习,帮助贫困地区村干部换脑子、学点子、结对子、压担子、趟路子,促进理论与实践、扶智与扶志、资源与市场有机结合,初步探索出“三选准”、“三结合”、“三对接”的产业脱贫帮扶新路。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已充分彰显了其促进增收的经济功能、带动就业的社会功能、传承农耕文明的文化功能、美化乡村环境的生态功能、促进村民自治的社会功能。促使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劳动变运动、农产品变商品、民房变客房,让农村闲置的土地利用起来,让农民闲暇的时间充实起来,让富余的劳动力流动起来,让传统的文化活跃起来,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已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的新产业新业态,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来也股份认为:乡村旅游规划的编制目的是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乡村旅游地资源条件、市场条件的综合分析,客观评价旅游地发展潜力,明确旅游地发展方向,并依此进行乡村旅游地的形象定位、市场定位、产品定位和功能定位。总体上看,乡村旅游规划在编制和实施过程中,应着重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解决乡村旅游发展的农业产业背景问题
乡村旅游的发展离不开产业背景,一是产业要形成规模;二是产业背景要形成景观;三是为发展乡村旅游要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这些都是规划的重要内容。
2、解决乡村旅游地的定位问题
科学、合理、准确的定位能够确保乡村旅游走上正确的发展轨道。规划者应客观分析乡村旅游地所处的区位环境和市场环境,以及乡村旅游资源特色和乡村产业背景,依此对乡村旅游地的未来发展进行形象定位、产品定位、市场定位、功能定位等,明确乡村旅游地的发展方向。定位从宏观上明确旅游地的开发方向,定位错误就会导致旅游地整体开发失败。通过乡村旅游规划的编制解决旅游地的定位问题,是规划的重点内容之一。
3、解决乡村旅游地的产品策划和项目设计问题
既符合市场需求,又契合乡村旅游地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的旅游产品,能够产生强大的市场吸引力,极大地促进乡村旅游地发展,成为决定乡村旅游地发展前景的重要因素。因此乡村旅游规划的编制者,应充分重视旅游地的产品策划与项目设计问题,以资源、产业、市场为基础,立足本地,放眼全国乃至全球,以新视野、新理念、新手法设计项目和产品,避免闭门造车,更不能因循守旧、重复建设。
4、解决乡村旅游地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
乡村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滞后,基础设施建设一般较薄弱,如个别乡村由于道路交通的不通畅,导致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和利用,农民守着聚宝盆却依然收入微薄,生活贫困,乡村旅游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成为限制乡村旅游发展的最重要瓶颈。通过编制乡村旅游规划,思考如何解决乡村旅游地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是规划者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作为规划方,应充分重视对基础设施规划的编制,对道路、服务设施、供水供电等研究出切实、合理、可行的规划方案,而不是敷衍了事,只有这样才能最终保障乡村旅游规划的实施,保障乡村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
5、解决乡村旅游地的土地利用问题
土地是保障我国13亿人口最基本生存需要的重要资源,是乡村的重要资源。乡村旅游规划虽然不是土地规划,但是由于乡村旅游的开发涉及农业、旅游业、工业等多个产业形态,更与农民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因此乡村旅游规划必然包含土地利用协调的相关内容,且这部分往往成为乡村旅游规划的重点和难点。乡村旅游规划应着重解决基本农田的保护、一般农田的调整利用、耕地和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和土地整理等问题,保证国家规定的18亿亩的基本农田面积不变,协调好本地区粮食生产和经济作物生产的关系,在尊重本地区农民的意愿下,根据乡村旅游发展的需要,有效调整农村建设用地利用方式和利用结构,解决现在和未来一段时间内乡村旅游地开发可能遇到的土地问题。
6、解决乡村旅游地的开发保障问题
乡村旅游地的开发保障主要包括资金来源的解决途径、市场营销方式、居民社会调控方式、旅游附属产品的设计开发、项目开发时序、防灾体系的规划设计、旅游人才培养与引进等。这些方面都是乡村旅游规划的后期工作,有的规划者并不重视这些问题,认为这些都是套路,是无关紧要的事情,但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忽视本部分的规划将导致乡村旅游地的规划成为纸上谈兵,前期工作根本得不到实施或不能实施。因此,乡村旅游规划的编制者应充分重视旅游地的开发保障问题,从思想层次上和规划实际行动中,将本部分提到一定高度,组织相关人员做好本部分的工作。
7、解决农民的就业、社会保障、生产方式和居住方式问题
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农民的居住方式不能做大的调整。那种将各村落农民集中居住在中心村,甚至让农民上楼房居住的做法,是彻底改造了村落景观和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愚笨的做法,后患无穷。在规划中,最多是适当集中,保持“大分散、小聚居”的格局,使农民不失去土地,依托自身占有资源发展旅游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