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是生死劫——在TBO昨天的业内投稿中,作者谈到,即便是所在目的地和品牌成熟,那些真正意义上的网红民宿,规模化后也无法做到自给自足;对于各大连锁品牌民宿主而言,自有流量能够达到20%以上,在行业已经是很厉害的存在。
在残酷的行业现状下,如果目的地本身流量不足,而业者不在营销推广和OTA竞价排名上做任何投入,民宿靠自有流量还有没有可能维系下去?如果你的答案已经既定,那这里提供一个非典型案例,希望能够给业者带来某种启示。
“不久的将来,这里会成为全球最大的养老院”,提到伊春,有评论如此调侃。
如果不搜索下,可能很多人对伊春一无所知。作为中国最大的森林城市,伊春建城史恰好60年、新城建起刚过10年。与众多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轨迹类似,这座因林而生的年轻城市,在木材产业兴旺了半个世纪后,2008年被列入首批资源枯竭城市名单。
森林城市伊春
随后,关于伊春林权改革、经济转型的试点由此开始。2014年4月,全面禁伐令正式落地;禁伐当年,伊春GDP首现负增长。
转型阵痛向来剧烈,受多方条件制约,旅游业被匡扶成了伊春的支柱性产业。但在资金、政策、媒体等资源的持续倾注下,地方旅游发展似乎落入了某种窠臼,迟迟不能真正打开局面。在这场跟时间的赛跑中,当产业集群推进不力、人口的加速外流则成了必然。
但地方承压巨大,有人却选择逆潮水而行。
2013年夏,外来者于璐落地伊春,在当地代运营民宿并持续至今。
业者于璐
因为兴趣爱好广泛、擅长踩线组织、勤于社交分享,在她运营的民宿里,鲜活气息与"迟暮的"伊春太过违和:
冬天当地4星级酒店只能卖100多,但她运营的民宿定价269,且入住率在90%以上;如此僻远的边境小城,有客人只为喝茶解压,前后来店住了10次,住最长的客人呆了有近1个月;她自探的户外线路不进景区,设计的10天亲子行程,因收57人客房满员被迫封队……
这究竟是怎样一个非典型的目的地?对当地旅游发展她有哪些个人看法?民宿业态将为伊春带来怎样的可能性?……这个在伊春呆了4年的民宿主,向TBO(旅游商业观察)表达了对这座北国边城的个人体会与期待。
TBO:怎么看待伊春旅游业的现状?
于璐:按旅游业发展的规律来讲,伊春不像西安、成都那样成熟,它应该算是一个刚刚起步的旅游城市,所以在传统旅游的很多方面都需要补课;至于像民宿、全域旅游这些新名词,对他而言还仅仅是个概念性的东西。
TBO:在那儿做民宿有在地文化可挖掘?
于璐:伊春的建市历史非常短,客观来讲也确实没有太多人文沉淀;说到林场的职工房非常尴尬,其实这些伐木工人的建筑和生活非常有特色,但在国家旅游委提倡民宿之前的2013年,伊春却因为棚户区改造、引职工进城,把那些老房子都拆得差不多了。而《爸爸去哪儿》里的雪乡,正好是在那年火起来的。
TBO:有没有可能通过重建来恢复?
于璐:原来百十来户人家的林场,现在可能只有不足十户人家在留守,而且多是老年人。即使有人愿意投资成片收购,部分恢复原民居建筑特色,甚至全部就地重建都没问题。但这里不是浙江莫干山,不是松阳,它最大的障碍是很少有人能回流居住。如果伐木工人的在地生活没法实景还原,重建也就没有意义,因为整个体验感会非常弱。
TBO:自然景观是否具备足够稀缺性?
于璐:除了空气很好,事实上整个伊春没有特别能抓眼球的景,大河大川的壮丽或者江南水乡的秀美它都不具备。如果是黑龙江本省的人过来自驾游,玩个1、2天这没有问题;但你让一个长三角的客人花那么贵的机票钱折腾过来,我认为这不具备说服力。
TBO:那伊春的核心优势在哪儿?
于璐:我店里80%的客人来自北京和长三角,像夏天避暑、冬天躲霾,很多客人在我店里一住就是半个月,要么白天出门遛弯儿或者租车兜个风,要不就在客栈呆着;如果组织的活动内容丰富一点,他们会玩得很嗨;不像大城市里车水马龙,伊春到了晚上没有噪音和光污染,这个小城显得特别纯净,好多人跟我说像来到了北欧。
所以就像上面说的,作为一个外省的初级观光型游客,选择黑龙江省的并不多,伊春就更少了;而能到伊春旅游的客人,你可以看出他们的特点,他们基本都走遍国内,很多都去过很多国家,而他们对旅行的要求,是更高的参与性和更强的体验感。
TBO:地方在认知上该怎么作调整?
于璐:以冬天为例,因为伊春南部目的地过于强势,伊春旅游推的冰雪项目很难说有竞争力:游客看冰雕被哈尔滨截流;拍雪蘑菇被雪乡截流;看雾凇又被吉林雾凇岛截流一部分;滑雪被亚布力、松花湖和长白山截流一部分,所以伊春要调整自我认知,更多地聚焦到小众客群(比如亲子、轻户外人群),这要根据他们的需求特点,在宣传策略和内容等方面更有针对性 。
亲子冬令营
TBO:地方旅游发展有哪些问题?
于璐:主要还是景区运营管理的市场化问题,景区员工都是编制内的,因为缺乏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所以不具备相应的服务动力,与游客的体验感互为恶性循环。而有些景区内的项目投资,它的市场需求与风险性缺乏严谨的调研论证,导致回报得不到保障。
比如地方往景区引流的同时想让游客留宿,就在景区间搭建了一批木屋,但事实上它起不了多大作用。夏天蚊子太多,入秋要防火禁林,冬天零下30多度没法儿呆,一年下来住不了几天,另外他就一个住宿功能,周边配套基本没有,实际上没法住人。
另外有些问题其实也不麻烦,比如地方设计的线路不太专业,尽管去年同时发布了N条线路,所有微信号的推送铺天盖地,基本上隔两三天都会做更新,但很多南方来住店的客人表示,攻略上查不到细节,根本不知道怎么玩。我觉得应该真正站在游客角度,把咨询服务做得更细致些。
TBO:看到有其他的客栈、民宿在落地?
于璐:伊春每年有新的酒店开张,也有经营不下去关门的。近一年大街上能看到客栈、青年旅舍的招牌挂出。但因为我住过太多的小型度假酒店,而且前些年的工作与室内设计有关,相应要求就比较苛刻,我觉得那些条件差些的还是家庭小旅馆,条件好点的其实就是经济型酒店。无论起什么名字,那样的软硬件配套和服务流程,与真正有民宿要求还相差很远。
TBO:差异性体现在什么地方?
于璐:民宿人的服务和组织能力。民宿服务与传统酒店服务有很大不同。传统酒店的服务涉及前台登记、办理入住、退房、布草换洗、卫生保洁等等。民宿服务是在完成传统酒店的基本服务流程上,有个个性化的提高,包括旅游咨询提供、活动组织策划、旅游线路安排,甚至店内的气氛活跃等。
在客人面前你不仅是一本活攻略,一个游玩的领队,更像是客人的朋友,甚至家人;除了酒店的管理技能,你还要懂点茶艺,会咖啡拉花,能聊电影小说,擅长手工制作,总之你最好是个有情趣的生活家。伊春冬季的夜晚很长,下午五点天就黑了,用什么办法把游客睡觉前的这段时间填得充实有趣,是提升体验的一个重点。
客人手工拼布展
TBO:为什么选择做代运营?
于璐:因为我不是伊春人,仅仅是因为旅行来到这个城市,因为好空气留了下来。年纪再大些,离不开医院的时候我会回到自己的城市。所以我不会做重投入,只是以职业经理人的身份来帮当地的投资做者管理。
去年我经营的客栈,刚接手时入住率较低,尤其冬季更为惨淡。我用九个月的时间让很多人知道这家客栈和咖啡馆的存在,并且在伊春人普遍认为是淡季的冬季,把客栈的入住率基本稳定在90%。房价做到了伊春同等小型度假酒店的最高,甚至超过周边四星级酒店。当然,还需要不断摸索。
TBO:谈谈你提到的10天57人亲子团?
于璐:前年有对夫妇在店里住了半个月,可能是因为发朋友圈提到了我,被一个喜欢组织亲子游的朋友看到了,联系到我说想组织人过来,客房都卖超了还要加人,给安排4星级酒店小朋友不答应,实在没办法给她们在公共区搭了两顶帐篷。按需求设计了10天的行程安排,然后去对接司机、向导、餐饮……等到临走我得到的反馈是,除了滑雪,线路体验是他们最难忘的。
TBO:确保体验感的关键点在哪里?
于璐:简单总结下,首先根据每一批客人在地停留时间、成员结构及对游玩的特殊需求,做专属的线路规划。以冬季来看,摄影的就优先安排库尔滨雾凇、大箐山雪松。带孩子的玩冰湖漂移。想学滑雪的帮忙找好的滑雪教练。
其次是对合作方服务的把控,包括包车、餐饮、雪地娱乐设施之类,我给他们送人不拿回扣,但要求是必须保证服务品质和菜品质量;第三个是照顾到个体需求的多样性,10天的时间比较长,而亲自游的客人中,孩子与家长的需求不同,需要两头兼顾。
TBO:下一步有什么计划?
于璐:已经开始今年线路的探查,新开的景点景区要一个个亲自去体验。今年在给游客线路的设计上会超出伊春范围,会涉及黑龙江省的两个极地地标,也会涉及出境的俄罗斯口岸城市。另外与外协的其他服务业,包括用车、餐饮、向导、领队等做进一步沟通,确保在服务质量上有可靠保证。最重要的是在住宿产品上,近期会双向选择新的合作伙伴和物业项目。
至于订单,老客户和好友的推荐足以确保冬、夏两季的入住率,重点加强在淡季的营销;而关键的服务体系,这个需要设定一套流程标准,细化到各个环节确保贯彻执行,因为部分本地人对服务业的固有成见,这点推进的难度最大。
TBO:怎么看待当地民宿投资和发展趋势?
于璐:伊春的旅游投资环境其实没有问题,市场现在处于缓步上升期,但如果有朋友要花个千八百万拿地做民宿,我一定会阻止;伊春比不了莫干山,这里做高端民宿没有长三角地区那样的巨大的消费市场做支撑。
而小体量项目的改造,对投资者而言风险可控,但目前没看到有其他人在做,所以我们在这地方尽管客源偏少,但基本没有竞争。当然,真来几家也会是良性竞争。从我们这边的经营数据来看变化,2017年应该是伊春民宿真正起步的一年,可能发展速度仍然不会很快,但这需要耐心。
TBO:未来民宿可能给伊春带来哪些影响?
于璐:如果是单独一家民宿,对地方的带动作用显然很有限,但如果大家一起进来,就足以把行业生态撑起来。当从点到线再到集群后,每家民宿自有的客群汇聚到一起,对伊春而言那就不再是小众了,它可能会改变整个地区的客源结构。
至于缓解人口外流,尽管每家民宿的体量都很小,但如果按照每家店10人的配置规模化铺开,相应店长、服务员的用人缺口会吸引部分本地的人才回流。在这点上,希望民宿能够发挥些作用。
后记
淡旺季差异太大,市场距离过远,在地文化不足……民宿还能不能开?于璐的案例给民宿业者提供了一个有借鉴意义的思路。
资源稀缺性、外在设计感等主客观因素其实都可以弱化,只有主人文化和温度才是民宿内核,通过内容和服务确保度假需求和在地体验得以满足——与客人建立并维系社交关系——通过他们切入特定群体(亲子、轻户外等)——不断提升复购率和圈层传播带来的转化率,之所以能构成完整的获客闭环,缺少竞争者分流是重要因素之一。
所以换个思路看,民宿一定要选在成熟的目的地?遵循片区原则是金科玉律?红利殆尽下能否尝试换个新阵地?
不能让游客停留下来的目的地是失败的——作为一个非典型的旅游城市,伊春管理者应该有足够的紧迫感,当其还在向观光旅游“修学分”时,目的地竞争全球化的休闲度假时代已经到来。
资源禀赋不如人、品牌知名度处下风,那自身该如何做好自身定位?如何找到目标客群?如何在内容建设和营销创新上与其进行差异化竞争?当民宿逐渐成为休闲游的新入口、由点向面发展时,要怎样引导当地住宿业新生态?怎样助力片区的客源结构优化?怎样在培育关联产业和吸引人才回流等方面创造更多可能性?
这都是伊春地方管理层和个体民宿业者需要共同思考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