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的茅山,年味十足。茅山脚下的各农家院落里好生热闹,一排排特制的木桩上挂着一只只“茅山老鹅”,成了茅山里一道亮丽风景。此外,咸鸡、咸猪头、咸猪脚、咸鱼等特产也吸引了不少春节前后畅游茅山游客的目光。“我这‘茅山老鹅’的腌制过程有严格的程序,现在只有通过检查、领了小作坊证的才能上市场销售。”老板徐玉林一边笑呵呵地回答游客们的问题,一边忙着打包收钱。近年来,茅山“国家5A景区”的品牌价值不断提升,品牌效应日益凸显,成为众多国内外旅行社的合作对象。而茅山旅游产业的不断壮大,也给当地贫困户脱贫致富带来了机会。茅山景区利用旅游资源优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旅游扶贫培训,不断推动旅游与扶贫工作融合发展,多管齐下建立旅游扶贫机制,夯实脱贫攻坚基础,切实为群众打造“金山银山”,把“风景”变“钱景”。
旅游促创业,农民变老板
景区马埂村卧佛山庄里一片热闹景象,周末前来休闲度假的游客络绎不绝。“一到节假日,天天爆满,高峰期一天收入能达两万多元,春节生意更好。”卧佛山庄老板蒋美荣笑得合不拢嘴。随着茅山旅游业快速发展,农旅融合的休闲观光农业品牌逐步壮大,越来越多的农民搭上了乡村休闲旅游的“致富快车”,从农民变成老板,农家乐从原先的零零星星发展到20余家;茅山旅游也从单纯游玩景区,扩展到摘农家果、吃农家饭、住农家院,旅游项目丰富起来,农民口袋逐渐鼓起来。
旅游促就业,农民变员工
近年来,随着茅山旅游经济的转型升级,该景区旅游产业链日趋完善,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提供了“造血”基础。因病致贫的夏林村村民李明扣就因此受益,在家门口当上了景区保洁员。“过去给予物质帮扶,只能管一时;现在提供就业,贫困群众可长期受益,真正走出‘等靠要’的怪圈。”茅山管委会民政办主任柳其斌说。截至目前,景区在环卫、执法以及农家乐等行业解决当地贫困群众就业200余人次。
旅游活资产,政府伸援手
近年来,茅山景区积极探索“旅游+扶贫”发展新途径,让贫困村和贫困群众更充分享受到旅游发展“红利”,实现稳定长效脱贫,是景区脱贫攻坚不变的初衷和工作思路。茅山景区整合水利、交通、环保、扶贫等专项资金,加快推进李塔村制茶车间、上杆村特色种植、马埂村农旅园区、“高炮”扶贫、光伏扶贫等项目建设,增强各村造血功能,实现马埂、墓东、李塔3村2017年全面达标,确保后河、天乐两村2018年完成“茅山老区富民强村”任务,2017年底脱贫人数达到60%,确保2018年底脱贫人数超过90%,做到“小康路上一户不落”。“旅游+扶贫,相互促进、相盛相赢,不仅带动了精准脱贫,而且推动景区对高污染产业的淘汰和升级改造,更有效地促进了茅山旅游绿色、可持续发展。”茅山管委会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