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到饱,初四接神,初五隔开,初六挹肥,初七七元,初八顺星,初九天公生,初十有食席,十一请子婿,十二查某子(女儿)返来拜,十三食泔糜(稀饭)配芥菜,十四结灯棚,十五是上元暝。”
年夜饭不吃光,一定要添碗筷
清道光年间的《厦门志·风俗记》记载,除夕的年夜饭不能吃光,要“留宿饭于明日,曰‘来年饭’”,寓意年年有余。此外,还要“以生菜沃沸汤、簪红花供神,曰‘长年菜’”。
由于厦门的地缘特色,历史上许多人过台湾下南洋,回厦门过年要漂洋过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总是有些人不能回来,而这时家里面仍然要为他留一个位置放一副碗筷,以表示人未回,心已回。
除夕夜围炉,搁置“门蔗”
除夕,闽台两岸都称为“年暝”、“二九暝”或“年兜”。
厦门气象灾害多发,古时,厦门人在围炉的时候还会用火烧灯具,通过烧后的颜色来占卜新年的天气气候,即所谓“焚灯檠,视其红、黑,以卜来年晴雨”。厦门本地,家家户户都重视围炉,或在家里烹饪,或到餐厅订上一桌。围炉吃年夜饭,预示来年全家团团圆圆。
除夕夜,本地人除了贴春联,房门两侧还要搁置两株圈贴红纸的连根甘蔗,叫“门蔗”。
此外,厅堂中案桌摆有隔年饭、长年菜、发糕,并插上用红、黄两纸扎的“春花”,寓意饭菜长年丰足,吉祥发财。年夜饭后就是守岁,在台湾,“守岁”也叫“长寿夜”,象征晚辈祝愿父母长寿。
正月初一,忌催他人起床
正月初一,厦门人叫“开正”。大年初一忌叫他人姓名催人起床,因为这样会让对方整年都被人催促做事。
人们换上新装到族人亲戚家,按辈分高低依次拜年。路遇朋友,要彼此道贺新喜。
正月初一清早要先吃碗面线,表示新的一年健康长寿。
此外,在正月初一,垃圾粪土不倾户外,寓意着存贮财富,新年兴旺。
正月初二“女婿日”
正月初二,被称为是“女婿日”,女儿偕夫君回娘家,娘家人要盛情款待,当然,来岳母家懂事的女婿,最好能给个红包,感谢岳父岳母当年对女儿的培养教育,也表示女婿的孝顺。
如果女儿是带着小孩回娘家的,娘家当舅舅的,要送给外甥红包,表示关爱和喜庆。
正月初三“不登门拜年”
初三,厦门这一带的闽南人一般不登门拜年,都要在家里祭祀亡灵,人间有热闹喜庆,也别忘了祭奠逝去的人们。
至于谚语中初三的“忌讳”,有好几种说法:
一说明朝嘉靖年间倭寇犯城(又有一说清军屠城),古同安城除夕前遭到倭寇攻打,勇敢的同安军民奋起还击,但还是遭受穷凶极恶的倭寇屠城洗劫,直到初二倭寇才退。正月初三这天全城百姓忙于收拾尸骨、埋葬遇难亲人,故城中悲悲戚戚。
另一说是:按厦门一带习俗,对死去尚未一周年的亲人在初三这一天要举行祭奠仪式。所以个别较迷信的老人不喜欢那天让亲戚朋友来拜年,怕有“祭奠”之嫌;认为初三来拜年是在“咒他死”,故有“犯忌无客来”之谚语。其实,近年来极少有人去理睬这个“忌讳”。
除此之外,据说初三也不能送红包。
正月初四“接神日”
大年初四,诸神回到人间,这一天家家户户要准备丰富的祭品,祈求神明保佑。如果有雨,昭示着来年风调雨顺。
正月初五“送穷”
民间有“送穷”习俗,主要活动是祭送穷鬼或者穷神。正月初五这天,人们黎明即起,家家户户放鞭炮、打扫卫生。鞭炮从每间房屋里往外头放,边放边往门外走。说是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一切妖魔鬼怪都轰出去,越远越好。
正月初九“拜天公”
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诞辰,对老厦门人来说,这可是一件不亚于除夕的大事。一般,初八晚上祭拜仪式就开始了,桌子围上绣得很漂亮的桌围,点上香烛、摆上各式祭品和鲜花。
红龟粿和发糕是必须的预示长寿、发财。
正月十五祈福赏花灯
正月十五日,三官大帝诞辰,厦门人都要向天宫祈福。一早即把五牲、果子、酒菜、纸钱等供在桌上,向天宫神烧香祭拜,并且占卜卦,预测一年的福祸凶咎,祭酒之后烧金纸,完成祭仪、撤供等仪式。
另外作为闽南过年的“压轴戏”则以“上元”为尾声。本地有句土话为:吃下上元丸,亲像安心丸。意思是只有过了上元节,人们过年的心境才能安定下来,重新开始一年的劳作。
上元之夜往往要闹花灯,有街景灯会,热闹非凡,父母往往要带着孩子提灯上街参与热闹,同时也欣赏街上的的灯展。厦门的中山公园、白鹭洲公园等,一般都会举行“元宵灯会”,同时还经常有耍龙灯,舞狮、舞龙等活动,很是喜庆、热闹。
过年这些食物要准备好
白萝卜:闽南话发音为“菜头”其谐音“(好)彩头”。
豆腐:闽南话谐音“斗富”,即丰裕富足之意。
红龟粿:取益寿延年之意,都是为了在新的一年讨个好彩头。
血蚶:闽南话说“蚶壳钱大赚钱”,这与古时以贝壳为货币有关。
长年菜(菠菜):象征长长久久、鸿运当头。
厦门人过年常用蜜饯招呼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