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月19日召开的2015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暨2016年北京市科技工作会议上,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闫傲霜作了《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创新发展 全国科技创新中心迈向新征程》的主题报告。
闫傲霜在报告中指出,“十二五”时期,北京市上下深入贯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牢牢把握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定位,以中关村示范区建设为主阵地,积极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圆满完成“十二五”时期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北京科技创新工作迈上了新台阶。
“十二五”时期,北京市技术合同成交额、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科技服务业增加值、中关村示范区总收入均实现翻番。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北京地区累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占比超过30%,1000余项成果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60件,中关村企业累计创制国际标准184项,比“十一五”期间翻了一番还多。
闫傲霜表示,创新创业激发新活力,2015年新创办科技型企业突破4万家,累计超过36万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2万家,数量继续居全国首位。上市企业总数达281家,“新三板”挂牌企业累计763家。2015年中关村示范区实现总收入达4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20%。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从2010年的1579.5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3452.6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约16.3%,占全国总量的37%,其中70%输出到国内其他省市和国外,实现技术交易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9.5%。
“十二五”时期,北京市产生一批国际高水平重大创新成果。量子通信和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化学诱导的多潜能干细胞(CiPS细胞) 、高温铁基超导等一批重大基础研究成果,进一步提升了北京科技创新的国际影响力。世界首例及第二例避免单基因遗传病试管婴儿在京诞生。产生了世界首款55nm全系统多核高精度卫星导航定位芯片、首个水稻全基因组芯片、首款全闪存软件定义云存储系统,首次描绘西瓜全基因组序列图谱。碳基集成电路、超顺排碳纳米管材料、可充电脑起搏器等成果“领跑”国际。在国际上,首次证明热休克蛋白90α为肿瘤标志物,自主研发的“Hsp90α定量检测试剂盒”通过临床试验验证,并获准进入欧盟市场;首次发现乙型肝炎和丁型肝炎病毒的功能性受体——“纳离子—牛磺胆酸共转运多肽”,为乙肝及其相关疾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靶点和新药开发途径;首次捕获真核细胞剪接体复合物的高分辨率空间三维结构。越来越多的创新成果正在从“跟跑”向“领跑”跨越。
闫傲霜在报告中指出,“十二五”时期,北京市制定实施“北京技术创新行动计划(2014-2017年)”,“高精尖”产业聚集效应明显,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以全市7%的平原面积创造了全市45.2%的地区生产总值。4G、5G通讯技术、北斗导航应用系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领先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融合发展催生了一批“互联网+”新业态。同时,北京市实施“高端数控装备产业技术跨越发展工程”,出台“促进增材制造(3D打印)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智能机器人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等政策文件,将大型金属复杂构件、医疗健康、创意设计等领域作为3D打印重点应用领域,以特种机器人、医疗健康类和服务类智能机器人作为机器人技术重点领域。启动建设亦庄智能机器人创新园。
“十二五”时期,北京实施了“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工程”(G20工程),5年内取得新药临床批件300余个,居全国首位;获得药品批准文号370余个。培育了年销售额10亿元品种8个,5-10亿元品种17个。全球首个基因突变型埃博拉疫苗境外开展临床试验,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创手足口病EV71疫苗获得新药证书和生产批件,灭活脊髓灰质炎疫苗研制成功并正式上市。生物医药产业从2009年的不到400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1023亿元,成为北京新的千亿元级产业。南部医药高端制造基地和北部新药研发创新中心对全市医药产业贡献度达到80%。
“十二五”时期,北京市建成新能源汽车“一园两基地”,整车设计产能达10万辆,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1973.1亿元,同比增长103%。制定实施“电动汽车推广应用行动计划(2014-2017年)”,形成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完整政策体系。累计推广纯电动汽车3.59万辆,规模居全国第一,电动汽车产业跨入成长期。同时,实施“纳米科技产业跃升工程”,推动相对成熟的40余个技术项目入驻国家级怀柔纳米科技产业园。推动石墨烯等新材料研究跨入全球先进行列。开展第三代半导体领域技术创新,力争在光电子、电力电子、微波射频三大应用领域方面取得突破。
回顾“十二五”,北京科技创新取得硕果累累。展望“十三五”,闫傲霜指出,北京科技工作将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立足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功能定位,面向国际科技前沿,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以全面创新改革为主线,切实担当好科技创新引领者、高端经济增长极、创新创业首选地、文化创新先行区和生态建设示范城“五个责任”。力争到2020年,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功能进一步强化,适应创新驱动发展的制度环境基本形成,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更加健全,协同创新体系更加高效,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初具规模,“高精尖”经济格局初步建立,创新创业生态进一步优化,京津冀协同创新成效显现。努力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引领支撑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