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在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召开的2018年度重要研究成果发布会上,宏观经济研究室助理研究员高鸣称,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重视对农村实用人才、新型职业农民、大学生村官、科研杰出人才等人才队伍的培养,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从总体来看,我国乡村人才仍面临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培养模式不完善等问题,乡村人才瓶颈成为影响乡村振兴的主要障碍因素。
他认为,当前的乡村人才培养的总量与新时代乡村振兴要求仍有差距。
具体来说,在存量方面,我国乡村人才总量不足的问题越发突出。2016年末,全国农村实用人才总量接近1900万,只占乡村就业人员总数的不足5%;在后备力量方面人才不足,城市化进程、高校扩招等原因让农村人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农村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不断 流向发达城市,乡村人才向非农领域流失现象严重。
截至2015年底,新型职业农民的总量为1272.2万人,其中年龄段为41-50岁的人数最多,而35岁及以下的青年力量只占总数的17.1%。
此外,乡村人才队伍的结构还不合理。在结构不科学方面,体现为乡村人才梯队存在断层,即高层次、高素质人才普遍短缺,中级、初级专业技术人才相对数量较多;传统学科人才较多,新兴学科人才较少;单一生产型、技术型人才较多,集生产、技术、经营、管理为一体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数量较少。
截至2015年底,初中文化程度占全国新型职业农民总数的58%,大专及以上学历只占5%。而2015 年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中,农民高级技师只占总量的0.2%,有90.51%的实用人才没有或者未评定职称。从人才类型分析,生产型实用人才占总数的36.44%,经营型实用人才占20.62%,技能服务型、技能带动型及社会服务型人才比例较低。
分布不均衡则体现为在东南部地区及大中城市乡村人才资源相对丰富、素质较高,中西部地区人才资源较少;以及从事农业科研开发、技术推广和经营管理的高层次乡村人才主要集中于行政机关、事业单位、企业或高校,这类人才在乡村基层极度缺乏。
高鸣认为,近年来,尽管我国高度重视乡村人才培养工作,出台多项政策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仍有诸多急需完善之处。比如,乡村人才的培育能力欠缺,对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重视不够,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不足,服务保障能力不足。
他表示,乡村人才培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人力、物力、 财力等多方面持续性投入。目前专用于乡村人才培养的资金投入仍存在缺口,且部分地区使用效率低。
如何实现乡村人才振兴?高鸣建议,既要激发内生动力,从乡村内部培育更多人才,充分激发人才的内生动力,尤其要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又要汇聚外部力量,引导社会人才投身“上山下乡”,实行积极有效的人才政策,打好“乡情牌”,念好“人才经”,激励各类人才以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己任,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显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