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夏至,奔走在青海大地,随处可见一幅幅生机勃勃的美丽画卷:一条条水泥路蜿蜒向前、一栋栋农家新居错落有致、一座座致富厂房拔地而起、一张张幸福笑脸灿烂绽放……房子有了,保障有了,产业有了,收入增加了,脱贫户踏上了致富路,美丽乡村迈出振兴阔步。
回顾青海省决战脱贫攻坚的伟大征程,每一个脚步都踏出奋斗和拼搏,每一帧风景都写满美好和希望。
帮钱帮物 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
贫困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面对脱贫攻坚这场硬仗、持久仗,青海精准施策,发出最强“动员令”,兜牢脱贫保障、增强发展动能等件件举措落实落地。
“我在家门口上班,年收入能超过4万元了。”“女儿是护林员,每月收入1700元,老伴是村里的保洁员,每月收入500元,还有4000多元村集体经济分红。”“毕业回乡就是想为家乡做点事,成为乡村振兴队伍中的一员……”这一幕幕,是青海省小康路上结出的一个个硕果,更是青海省党建助推高质量发展的真实写照。
2016年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广大干部群众,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紧紧围绕“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等根本性问题,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按照“四年集中攻坚、一年巩固提升”总体思路,尽锐出战,攻坚克难,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
“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党建引领,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经验。这些年来,青海省通过抓党建促脱贫,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感召力不断增强,基层治理显著提升。广大基层干部通过脱贫攻坚,作风得到培养、能力得到提升,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
贫困群众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通过志智双扶,贫困群众的发展和增收信心更足、干劲更大。高额彩礼、薄养厚葬等问题得到有效治理,农牧区精神文明建设持续提升。深度攻坚、稳岗就业、光伏扶贫、控辍保学、精神脱贫、易地搬迁和后续扶持等项目举措,多次获得中央领导批示认可,为顺利推进乡村振兴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借鉴。
脱贫梦已经实现 致富路上还要再努力
青海省集西部、民族、贫困地区于一身,贫困人口点多面广、贫困程度深、贫困原因复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莫过于脱贫攻坚,最突出的短板在于还有相当一部分群众没有摆脱贫困。
进入旅游旺季,由于网上订单太多,西宁市湟中区李家山镇汉水沟村村民马金彪又从网上订购了一大批精致礼盒备用。“没想到大家这么喜欢吃咱青海的馍馍,以后我们还要再开几家旗舰店。”马金彪说,他和祖祖辈辈生活在汉水沟村的村民们没想到,家家户户都要吃、都会做的馍馍,经过多年的发展,如今渐成产业,154家馍馍铺遍布省内外,形成年收入近500万元的馍馍经济,带领着这个浅脑山村整村脱贫,走向更广阔的致富路。
“我和乡亲们的脱贫梦已经实现,致富路上我们还要再努力,让拉面产业再升级。”青海拉面大军中的一员何文清说。10多年前,海东市喇家遗址考古发掘中,一碗4000年前的面条面世,印证了青藏高原东北部悠远的历史和深厚的饮食文化。如今,凭借“一碗面”,十几万海东人走出大山、融入城市,不仅摆脱了贫困,而且借助“拉面经济”踏上全面实现小康的康庄大道。
“带领群众共奔小康路,对党和国家的深情咱们缓缓地说。”这是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坎布拉镇尕布村第一书记刘家福的肺腑之言。通过大家的努力,2019年年底,尕布村提前一年脱贫摘帽,刘家福打心底里高兴。如今,大棚蔬菜种植在尕布村发展起来,村民们还自发带头搞生猪和牛羊养殖。转眼,尕布村进入脱贫巩固期已经一年。此刻的刘家福,仍然奔走在建设美丽乡村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路上。
特色农产品种植、乡村旅游、庭院经济、电子商务、光伏产业……为了让贫困户有能力走出困境,增强“造血”功能,青海省各地积极在产业扶贫上谋创新、求突破,先后总结推广了多种特色产业扶贫模式,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农村改革和生态建设,做到因人因户因村实施产业脱贫项目。
走上乡村振兴路 日子会越来越好
“这几年,我们都盖了房买了车,收入也翻番了。走上乡村振兴路,我们大家的日子会越来越好。”在“青海省脱贫攻坚总结表彰暨乡村振兴推进大会”召开之际,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江千乡致富带头人旦正发了条朋友圈,送上最真挚的祝福。
8年攻坚克难,青海用一组组数据交出一份高分答卷:通过精准施策,攻坚克难,青海省提前一年实现了全省4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622个贫困村全部退出、5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实际减贫53.9万人)的攻坚目标,为青海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贫困地区行政村道路硬化率、客车通达率双双达到100%,大电网覆盖和离网光伏基本满足了贫困群众用电需求,住房和饮水安全问题彻底得到解决,行政村光纤宽带和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或接近100%,基础设施短板基本补齐。
贫困群众收入翻了两番多,从2015年的2196元增加到目前的10504元,年均36.8%的增幅前所未有。先后两批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1.49万名,基层治理力量和能力全面加强。
2016年以来,青海省将中央和省级财政扶贫资金的60%以上用于发展特色种养业、现代服务业、文化旅游业、民族手工业、新能源产业等高原绿色扶贫产业。先后组建961家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培育扶持345家造林(扶贫)专业合作社,带动8.2万农牧民群众务工增收。
实施乡村旅游扶贫项目208个,带动贫困人口1.58万户5.54万人。落实光伏扶贫指标733.6兆瓦,带动7.7万户28.3万贫困人口增收。设置各类扶贫公益性岗位8.13万个,其中4.99万贫困群众从事生态管护工作,占到全省建档立卡贫困户的34%,年人均最高增收2.16万元……
高原盛夏入画来,乡村振兴正当时。青海各族儿女正将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转化为助力乡村振兴的磅礴之力,奋进在新征程上,脚步铿锵、响鼓劲催、旌旗如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