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节气,农作物“夏管”进入关键时期,在北大荒集团洪河农场有限公司的田野里处处展现出科技的力量。洪河农场依靠农业科技,引领种植户实现农业增产增效不增水、化肥农药零增长、绿色科技染绿田畴,农户搭上了增收致富的“科技快车”。
农技人打通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
眼下是水稻抽穗的关键时期,洪河农场有限公司农技推广中心的农技人整日奔走在夏管的田间地头为水稻“会诊”把脉。
洪河农场总播种面积70万亩,其中水田62万亩。农场农技推广中心主任王伟,手里拿着刚刚从叠盘暗室处理田内取出来的水稻说:“今年,我们在5-1号地和7-1号地对绥粳18品种进行硬盘叠盘暗室育秧和常规软盘育秧的本田数据做对比试验,分别在4月5号、10号、15号、25号根据播种时间和播量设计4个试验处理。”
水稻种植户谭福龙路说:“我去年来这里‘取经’,就用的是叠盘暗室的苗,这个苗比以往大棚里的苗要好、要壮,所以今年我还是选择了叠盘暗室的苗,现在长势喜人,今年保准又是一个丰收年。”
农技人在生产各环节,通过农技推广、技术培训等方式,把实验室搬到地头,把论文写在田间,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动新品种、新农艺落地生根,让农民学得会、用得上、真管用,打通科技创新的“最后一公里”,为现代农业、绿色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据王伟介绍,洪河农场有限公司近几年共计试验示范项目100余个,今年与八一农垦大学等合作项目2个,全年共组织开展各类科技培训30余场次,受教育人数达万余人。
大格田标准化增产又增收
洪河农场有限公司科技示范带,成排的防护林伫立在四四方方的格田旁,第五管理区种植户张玉博站在自家地头,看着地里绿油油的水稻,跟记者说着心里的喜悦,“自从把普通格田变成标准化格田后,我的进度一直是赶在前面。地板正了,车也顺手,用肥、用药也更精准了。”
张玉博种植的500亩水稻田,从去年秋天开始就变了模样。公司通过运用卫星平地技术进行了高标准农田建设,把过去相对小的格田,改造成15亩以上的标准大格田,由“田”变“口”,形成“一路贯中、两侧为田、四周围渠”的农田规划新模式。“颜值”提升了,增加了单位土地面积。便于机车统一作业提高效率的同时,解决了土壤破坏的问题,避免了土壤板结。既保护了黑土,也使用肥用药更加精准。为他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
“2020年通过格田改造,我们公司增加了土地面积3000多亩。2021年计划建设成高标准农田面积2万亩,粮食增产2000吨,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增长。”洪河农场有限公司农业发展部部长陈永生说。
建设高标准农田离不开先进的技术支撑,更得益于先进机械的助力。北斗导航辅助直行系统的广泛应用更为今年的农业生产提速、提质、提效。在距离场区15公里外的第二管理区农机具停放车间,农机副主任王士强正在为北斗导航辅助直行系统进行升级更新。目前洪河农场有限公司107台套插秧机和19台套拖拉机安装辅助直行系统。
据农业发展部工作人员介绍,今秋将有部分机械搭载辅助直行系统进行收获作业。超早育秧、钵育摆栽、侧深施肥、变量施肥、北斗卫星激光平地仪……如今在各生产环节,越来越多的科学技术在农业产业中发挥主导地位,越来越多智能化的农机设备在田间大显身手。
科学使用药肥水黑土地上后劲足
烈日当空,骄阳似火。种植户李大龙每天除了常规巡田,还要到自家的“入水口”溜达一圈。他说:“这几天天热,水稻需水量格外大。以前我们都是地表水结合地下水灌溉,地下水凉,地表水呢不够用。这回引来了江水。温度适宜,水量也够,解决了大问题。”
洪河农场有限公司灌区管理站站长何景伟介绍说:“我们将江水灌溉分为三个片区,共涉及到五个管理区,区域内共设24台提水泵站,闸门765个。干渠、支渠用泵站向外抽水,途径各种渠道,再通过二级提达到灌溉水田的作用,水渠里剩下的水最终汇集从水闸排走,灌溉的同时也排水。”
今年洪河农场有限公司青龙山灌区洪河段配套工程项目已经投入运行,使16万亩良田实现江水灌溉。这一举措将使农产品更绿、耕地质量更优、经济效益更好,实现质量效益双丰收。
今年洪河农场有限公司继续推进“三减”技术措施,落实侧深施肥面积26.3万亩,试验示范应用农业综合措施防治病虫草害,示范变量施肥插秧机4400亩,按变量施肥插秧机数量落实到1-9管理区,应用有机肥替代化肥减量1600吨,其中生物类有机肥1250吨,应用面积3万亩以上。
为保证耕地合理利用与严格保护并举,洪河农场有限公司还将加快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农药替代传统农药、地表水替代地下水等工作,守住耕地数量和质量“双红线”,不断夯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