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文艺复兴的缘起
乌镇,在中国旅游界,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然而,即便是这样一个全国知名的旅游小镇,却不甘于仅仅做一个“安静的旅游小镇”,却开始搞起了“文艺复兴”。
对于乌镇文艺复兴的缘由,木心曾说:“乌镇要重视文艺复兴”。他说文艺复兴就是对生命、对生活、对人的兴趣,其实就是一种生活态度。古镇的修复不仅是挂个红灯笼,不是符号化。文化,才是一个古镇的灵魂。乌镇“当家人”陈向宏也认为:“‘景’和‘境’是不同的,乌镇有很好的‘景’,但是有文化才有‘境’。”
作为土生土长的乌镇人,陈向宏对这里感情深厚,却又从来不甘于只做一个景区,他要把内容注入乌镇——因为在他看来,如果没有文化传承,乌镇将与其他类似的风光小镇无异。要做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尤其是乌镇这样的千年古镇,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二是新文化元素的加入,两者是相融的。
江南小镇本身就占着文化的便宜,社会的普世价值、经济架构等。因此,当黄磊在2006年提出要在乌镇做个戏剧节的时候,立即获得了陈向宏的支持。在陈向宏看来,乌镇有个特殊的地理优势,它处于上海、杭州、苏州之间,交通特别便利,完全有可能成为一个艺术性的城镇,有了艺术品牌的影响力就会有无数多的可能。
世界上有很多类似的小镇,比如爱丁堡、戛纳等等,这些小小的镇举办了一些大大的节,因此闻名世界。而乌镇是一个天然的大舞台。因此,乌镇戏剧节应运而生。
乌镇戏剧节
乌镇戏剧节由文化乌镇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陈向宏、华语戏剧界极具影响力的黄磊、赖声川、孟京辉共同发起,由文化乌镇股份有限公司主办。以拥有1300年历史的乌镇为舞台,上演世界级精品剧目以及年轻戏剧人的原创作品。透过戏剧与生活、小镇与大师的相互融合与碰撞,共邀全球戏剧爱好者和生活梦想家来到美丽的乌镇体验心灵的狂欢。
乌镇戏剧节有多成功?
2013年5月9日,第一届乌镇戏剧节开幕。11个日夜,7个剧场,6台国际大戏,12部25场公演青年竞演,120组艺术团队580场古镇嘉年华,3场顶尖欧丁戏剧工作坊。
来看下13年乌镇戏剧节的数据:
17580名入场观众;
183000名游客及当地居民参与;
50%游客因戏剧节而来;
139家媒体聚焦;
中外的200多名艺术家、专家和明星莅临。
2014年古镇嘉年华共有:300组1500场原生态演出。每天100多场街头表演。
到2015年10月,第三届乌镇戏剧节开幕,乌镇戏剧节已然成为中国当代剧坛最高规格的戏剧盛宴,世界八大国家级名团齐聚乌镇,多部国际剧目首度访华,囊括了来自法国、德国、巴西、瑞士、意大利、荷兰、波兰、立陶宛、俄罗斯等12个国家和地区的20台顶尖剧目共73场演出。
到了2016年第四届乌镇戏剧节,8月5日开票首日,7分钟售罄一部剧《大鸡》,开票8分钟,100万票房;开票10分钟,售出5191张票;开票20分钟,售出9444张票;开票一小时,售出13256张票;截止8月5日中午12点,共售出剧票17902张,《大鸡》、《水中之书》、《戈多医生或者六个人寻找第十八只骆驼》、《赌徒》、《卡里古拉》、《堂吉诃德》、《樱之园》所有场次售罄。
历经三届,乌镇戏剧节已经成为大家每年秋季最为期待的盛事,从首届的6部特邀剧目到今年的13个国家和地区的22台剧目近80场戏剧演出;从文艺青年的窥探,到今日的一票难求;从一个戏剧襁褓中的婴儿,到如今更上层楼的戏剧探索者;乌镇戏剧节让文化在这个水乡小镇再次激荡起涟漪。
是什么造就了乌镇戏剧节的成功?
成就乌镇戏剧节今日社会影响的重要元素有两点:一个是艺术家办节,另一个是注重用户体验。
坚持“艺术家办节”,艺术受到足够的尊重
艺术家办节,在世界范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其实,对于一个企业办节,纯粹让艺术家掌握话语权,也并非易事,某种程度上,需要心胸和远见。在中国,经济搭台文化唱戏,是个普遍的事情,但土豪要做文化,难免要插点嘴提点意见,可在乌镇戏剧节上,作为“土豪”形象出现的乌镇,除了搭台之外,似乎并没有掺和具体唱戏的意思。
戏剧节开幕当晚的简短仪式上,今年戏剧节艺术总监孟京辉和发起人黄磊作为主持人登场,而作为乌镇景区的总裁,“土豪方”的老大,陈向宏只是在开幕时站台集体敲锣了一下,现场也没有任何级别的领导现身,说过任何“开幕”的致辞。
接棒赖声川担任今年艺术总监的孟京辉,对于“艺术家说了算”这件事情颇为自豪,乌镇戏剧节今年能够拿出惊人的世界八大名团,也都完全出于孟京辉的个人趣味,他直言,“联系国外剧团的时候我就说得特明白,能不能来我就能拍板。”
没有资金困扰和行政干预,乌镇戏剧节虽然基于商业诉求而生,但某种程度上却最大限度地保证了艺术的纯粹性和自由度。对艺术的尊重,也体现在乌镇戏剧节的各个细节上。在很多演出场次,黄磊、孟京辉都会亲自出来镇场。
孟京辉觉得,比起阿维尼翁这样世界顶尖的戏剧节,乌镇戏剧节在选剧的水准上已经逐渐接近,但在组织和接待方面更有优势。在他看来,乌镇承袭了中国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文化传统,和乌镇的工作人员打起交道很舒服,艺术家感觉受到了尊重,甚至可以保留自己的小任性,对于艺术创作者,这样的环境极为难得。孟京辉认为这是乌镇能够迅速成功的原因之一。
“用户体验”突飞猛进,“戏剧节+小镇”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如果说“艺术家办节”是个可遇而不可求的特殊状态,“注重用户体验”却是乌镇有别于大多数国内其他文化节庆的优势所在。
乌镇戏剧节把自己定位成“最好玩的戏剧节”。孟京辉说,“我的乌镇就是:起床,玩儿,吃好吃的,看戏,看戏,愣神儿;喝咖啡,吃好吃的,看戏,看戏,吃夜宵;喝酒,混沌,胡侃,晕醉,睡觉,做梦。”对于大多数特地赶去乌镇的文艺青年而言,乌镇的生活不是这些词汇的全部,但至少都能沾上一部分。每天看完戏的夜半时分,满大街都是需要互相倾诉的人,把酒聊戏,也是戏剧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如陈向宏自己总结的:“乌镇戏剧节越来越显示一个特点,戏剧节不是一个简单的文艺节庆,戏剧节跟小镇结合,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
看上去,旅游景点的优越性是其他艺术节戏剧节不可复制的。但根本问题是,乌镇戏剧节从头到尾还是在关注大众和客户的感受。
乌镇戏剧节,给乌镇带来了什么,改变了什么?
1.戏剧节对乌镇的影响是长远的,是对文化自信心的影响
从旅游的角度说,中国的旅游进入了拐点,休闲度假旅游的特点是无景点的目的地旅游。好多现在年轻人不再冲着看一个景点而去,而是感受当地的自然风貌,当地的文化,当地的风土人情。乌镇作为全国著名的旅游目的地,把文化的多样性提供给游客是很重要的。办过戏剧节的乌镇和没有办过的乌镇,气质是不一样的。
对当地人的文化熏陶,培植本土人才
在乌镇戏剧节期间,民宿的房东每天都会主动向客人推荐最近几天可以看的戏剧,甚至有房东会自己去看戏。当地的孩子也会免费获得很多接触国际艺术的机会,乌镇戏剧节的影响面是非常广的。
乌镇戏剧节鼓励青年戏剧导演、编剧、演员的创作与表现,给他们创造与世界一流大师学习交流的机会,给他们展示自己才华的广阔舞台。戏剧节期间,青年竞演让他们崭露头角,小镇对话让他们畅所欲言;戏剧节之后,青年艺术家乌镇驻地“1+1”创作项目让他们有更大的空间成长发挥。
陶冶大众审美
在乌镇戏剧节期间,有很多戏剧爱好者是来自于中国的大江南北,全国各地的很多戏剧研究中心或社团都会集体到乌镇来观摩学习。这也是乌镇想要产生的更深远的影响力。
2. 没有戏剧节,乌镇只是旅游领域的推广,借助戏剧节是更大范围的推广
虽然乌镇在国内很有名,但是对国外来说可能不是这样。但是通过举办国际戏剧节,带来了更多喜欢艺术和文化的人,据了解,13年戏剧节11天共接待游客183000名,50%游客因戏剧节而来。而这50%的游客当中,有不少来自国外的游客。几届乌镇戏剧节办下来,乌镇在国际上的名气得到极大提升,为乌镇成为国际知名文化小镇打下了基础。
3.从旅游小镇到文化乌镇的全面转型
乌镇戏剧节不仅仅是一个艺术节,在戏剧节之后,乌镇也在极力推动乌镇的文化产业之路:
创建了“青年艺术家孵化基地”
与爱丁堡和阿维尼翁合作,乌镇的艺术家去爱丁堡孵化,他们的艺术家也来乌镇孵化。
策划了“青年驻地1+1计划”
一位青年艺术家带一个成熟作品来乌镇演出,乌镇为其支付费用,条件是青年艺术家还需要在乌镇驻地创作一个作品。
还有其他的艺术展等活动,如:双年展、青年电影节、电影展、绘画美术展等。
乌镇戏剧节先期投入了5亿元的硬件建设,打造了乌镇大剧院以及其他众多小剧场,进入第四个年头,要做的还有很多,比如戏剧节目前还只是能够做到票务费用和邀请剧团的费用收支平衡,短期内收回成本很难。但陈向宏显然是在放长线,他相信拥有“内容、概念、环境”三大品牌,乌镇一定能够实现文化小镇的全面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