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深化,京津冀三地商品市场的布局也在持续发酵。日前,京津冀三地共同签署了“天津共识”,提出将促进农产品市场产销衔接和保供互助,并积极推进环京津冀鲜活农产品1小时物流圈建设。
本次京津冀共识签订的过程中,鲜活农产品供应也成为了业界关注的焦点。目前北京有80%以上的蔬菜水果、肉禽蛋奶是依靠京外供应的,有20%仍然保持自给。
“1 小时物流圈”的建设是否意味着之前的大进大出的批发市场再无用武之地了呢?这一设想对于三地农业产业对接和一体化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对此,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农业经济系教授穆月英表示,北京市一方面人口高度聚集,另一方面农业发展的资源较为有限,这样仅仅依靠本地自产鲜活农产品的供应,无法100%满足北京市民的需求,因此,外埠产农产品对北京市的蔬菜供应较为重要。鲜活农产品的特点是不耐储藏、不便于长距离运输,通过建立京津冀一小时物流圈,至少具有三个方面的效应:一是提高鲜活农产品的流通效率,降低运输成本,既有利于满足北京市居民的需求、也有利于稳定农产品的市场价格;二是有利于提高周边产地农产品在北京市场的竞争力,一小时物流圈可以降低物质成本,提高时间上的效率,让周边产地比起其它产地农产品在北京市场上更具有竞争力。三是环境效应。大跨度的物流必然带来交通资源的占用以及能源消耗,并且会对环境带来负面效应,相反一小时物流圈的建立有利于避免这些问题。
比起北京人口对农产品的庞大需求来,北京市自产农产品供应份额虽然有限,但决不可放弃自身农业的发展,相反应该大力促进本地农业生产发展。世界农业发展中都在重视农业的多功能性,包括鲜活农产品供应、文化传承、田园风光、涵养水源、保全国土等功能,显而易见,通过都市型农业的发展可以很好地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农业产业的发展,增加北京自产农产品的市场供应力;农业产业的发展吸纳农业劳动力的就业,并提高农民收入:农业产业发展有利于农村社区的稳定。
目前为止,河北、山东、辽宁、天津,北京自身,这五个地方对北京蔬菜鲜活农产品的供应有重要作用,而河北是一个很大的产区,所以我认为一小时物流区的建立有利于河北、天津产蔬菜对北京蔬菜的供应。综合以上,需求的拉动,对生产科技、资金、人才这方面的带动作用,一小时物流圈的建议有利于周边地区农业、产业的发展。
不过,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贸易系主任、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洪涛也提出,北京对于批发市场、物流中心的疏解不能“一刀切”,虽然大进大出的批发市场将不再符合北京的首都功能定位,但由于北京的消费量巨大,外地商品进京仍然需要一定的中转区域,因此北京可以为小量的批发或者有一定条件的中转批发留下一定的生存空间,避免直接化整为“零”。
常年来,北京市内两成的自主供应仍很难被打破。“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深化后,这两成自给的部分完全可以由区域来解决,北京本地只留小部分休闲或观光农业,而这也要求三地鲜活农产品市场对接更加紧密,如果三地能尽快建立鲜活农产品1小时物流圈,将能加速北京本地农业相关产业向周边转移、疏解。”洪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