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劣食盐农村泛滥:咸香可口的农家自制腊肉香肠,野味十足的农家饭……随着回归自然风尚的兴起,人们越来越热衷发掘这类原生态美食。然而,在这些美味的背后,都离不开一种食材——盐。
贵州警方最近侦破一起假冒伪劣食盐系列案件,犯罪分子竟然将畜牧用盐违法销售给群众食用,而这种盐在农村地区广受欢迎,被用于腌制腊肉、香肠、日常炒菜等。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销售假冒伪劣食盐违法犯罪严重扰乱了食盐市场,群众长期食用这些假劣盐,将危害身体健康甚至影响人口素质。
国务院近日印发了《盐业体制改革方案》,明确将从2017年1月1日开始实施。
畜牧用盐流入农村食盐市场
近期,贵州省遵义市多地群众反映,自2014年以来,有销售人员销售饲料添加剂氯化钠(畜牧用盐)时向群众宣传:“饲料添加剂氯化钠是散盐、精盐,人也可以吃”。饲料添加剂氯化钠也因色白、价低、与食盐同口感,在农村地区受到欢迎,被群众用于腌制腊肉、香肠、日常炒菜等。
遵义各地公安机关提取了群众购买的饲料添加剂氯化钠送检,贵州省盐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检验认定,送检品均不含碘,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用盐碘含量技术标准,人不能食用。
据介绍,饲料添加剂氯化钠本应销售到饲料生产行业和农村养殖户,但是部分销售公司却违法销售给群众食用。贵州省盐务管理局盐政处处长王宏说:“贵州市场每年只需5000吨饲料添加剂氯化钠,而2014年7月至今进入贵州的饲料添加剂氯化钠超过20000吨,远远超过畜牧用盐需求量。”
鉴于犯罪情况严重,2015年11月2日,贵州省公安厅成立由省、市、县三级组成的“11·02”专案组开展侦查工作,现已侦查查明,2014年以来,贵州省杉农贸易有限公司在贵州省各地共设立31个分公司,该公司从江西厂家购进饲料添加剂氯化钠2610吨,其中销售给群众717.4吨。
截至目前,公安机关共立破贵州省杉农贸易有限公司“涉嫌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食品罪”案件48起,抓获46人,取保候审32人,其中逮捕12人,已起诉12人,已判决2人,负案在逃2人。
贩卖假冒伪劣食盐案直线上升
据介绍,近年来贵州省贩卖假冒伪劣食盐违法犯罪呈直线上升态势,2014年贵州制止和纠正盐业违法行为的行政执法达到580多起,2015年上升到1210多起;2014年盐务部门移送的涉盐刑事案件只有3起,2015年达到70起。
去年8月4日,贵州省黔南州盐务管理局执法人员接到都匀市城区某经营户电话反映,称坩塘镇一个体户伍某请他帮忙销售低钠盐,咨询可不可以销售。
执法人员到达现场,经过清点共有498件合9.96吨盐,检测结果为无碘盐,进一步检查发现,低钠盐小包装袋与贵州省盐务管理局监制的小包装袋暗记及防伪标识明显不符。
为防止打草惊蛇,执法人员称需要带样品准确检测,该批盐品暂时不能动,并安排一名执法人员现场看守该批盐品。执法人员分析认为该批违法盐产品数量大、涉案价值高、制假贩假性质恶劣,一方面安排盐政执法人员前往坩塘对伍某的门市和仓库蹲守,另一方面向公安部门报告。
公安干警在询问经营户过程中,恰遇涉盐违法经营嫌疑人在该经营户的门市打电话讨要盐款,执法人员趁机控制伍某,伍某承认了其销售假盐的行为,并在现场指认了违法盐产品。
公安机关通过伍某的供述开始深挖源头,最后锁定制贩假嫌疑人为黔东南州麻江县的熊某某和周某某,前往熊某某的驻地查获已包装好的假冒低钠盐3件、准备用于包装的散装盐398件共19.9吨,自动包装机一台,空压机一台,手提电动外包装机一台,贴有假防伪标识的假冒小包装盐袋七卷,还有伪造的贵州(盐业)集团麻江有限责任公司的营业执照、公章、商标注册证、法定代表人授权委托书等物品。送检盐品经贵州省盐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检验,均为不合格食盐。
扰乱食盐市场
影响人口素质
业内人士认为,销售假冒伪劣食盐违法犯罪严重扰乱了食盐市场,群众长期食用这些不含碘的假劣盐,将危害身体健康甚至影响人口素质。
据贵州省盐务管理局介绍,食盐定价为每吨4000元左右,而饲料添加剂氯化钠每吨800元至1200元,劣质工业盐每吨约300元。不法分子意图赚取巨大利润,将饲料添加剂氯化钠、工业盐充当食盐进行销售。“贵州省小袋食盐年销量应超过16万吨,但近年盐务部门每年只销售14万吨左右,有近2万吨假劣盐流入市场。仅贵州省杉农贸易有限公司销售的就涉及200万人食盐安全问题。”贵州省盐务管理局盐政处处长王宏说。
“在边远的农村市场,老百姓辨识度低,一看是白色的,一尝是盐巴的味道,价钱很便宜,就买回家食用了。”贵州省盐务管理局贵阳分局局长刘贵林说。
另一方面,部分边远山区已出现碘缺乏病反弹苗头。记者从贵州省疾控部门了解到,碘缺乏病是因缺碘而导致的一系列危害或障碍统称,碘缺乏最主要危害是影响胎儿和0至3岁婴幼儿的脑发育和体格发育。以克汀病为例,过去克汀病在黔东南州部分地区是重病区,发病率较高,表现为患病群体智力低下,成年后身材矮小,有大脖子、流口水等症状。
据介绍,贵州从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防治碘缺乏病。1994年起,国家用法律强制性普及供应加碘食盐,防治效果非常明显。到2000年,贵州已基本实现消除碘缺乏病阶段性目标。
“去年和今年,贵州部分地区已出现碘缺乏病反弹苗头,这和食用不含碘的盐密切相关。”贵州省疾控中心地方病防治研究所一位研究人员说。
工业盐经营放开
农村或泛滥成灾
国务院近日印发《盐业体制改革方案》,对推进盐业体制改革做出总体部署,并明确从2017年1月1日开始实施。
刘贵林认为,盐业体制改革方案实施后,如果现行盐业法规的制度体系不能先行修正以适应改革的需要,食盐安全的监管秩序由于法规政策冲突,将可能导致监管混乱、监管失灵,挑战食盐安全。
“盐业体制改革方案实施后将放开工业盐经营,这是食盐安全最大的隐患。”王宏说,食盐生产技术含量不高,生产环节简单,利用海水、盐卤、工业废渣经过简单处理就可制盐,经营盐门槛很低,也不需要多少资金。
工业盐经营放开后,如果没有配套的监管制度出台,工业盐或其他劣质盐很容易进入食盐市场,有可能在广大农村地区销售泛滥成灾。“老百姓无法识别,在农村谁的价格低就买谁的。”王宏说。
贵州省社科院社会研究所副研究员陈讯表示了对巩固消除碘缺乏病成果的担心。他说,贵州从上世纪70年代起,用了20多年没有消除碘缺乏病,主要原因是非碘盐泛滥。90年代中期,国家用法律强制性普及供应加碘食盐,不到5年的时间贵州就实现了消除目标。“盐业体制改革方案实施后,非碘盐可能集中流向农村,非碘盐与加碘食盐混销的结果就是,碘缺乏病防治成果不保。”
假盐利润接近毒品
加强监管势在必行
有关专家和公安、盐务等部门建议,有关部门采取完善相关管理法规等措施,巩固碘缺乏病防治成果,保障群众食盐安全。
首先要完善相关管理法规。《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规定,饲料添加剂氯化钠用于生产饲料和养殖牲畜,属农业部门主管。根据《食盐专营办法》《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管理条例》的规定,畜牧盐属食盐专营的范畴。《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和《食盐专营办法》分别于2011年和1996年由国务院颁布,按照新法优于旧法规则,饲料添加剂氯化钠的管理应该依据《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而《食盐专营办法》已于2013年进行了修订,按正式实施时间,该法相对应是新法。由于多头管理,出现法规政策“打架”现象,导致市场监管出现漏洞。基层建议,相关部门完善管理法规,明确畜牧用盐等的管理部门,以更好履行监管责任。
其次要提高违法成本。贵州省公安厅治安警察总队副调研员何传德、刘贵林等认为,贩卖假冒伪劣食盐的利润可达到20倍,接近贩卖毒品的利润,通过行政处罚不足以威慑不法分子,建议加大力度打击涉盐违法犯罪,巩固碘缺乏病防治成果。
再次要提高群众防范意识。陈讯认为,打击贩卖假冒伪劣食盐违法犯罪和预防碘缺乏病,单靠盐务部门、公安部门和疾控部门远远不够,应加大宣传力度,强化群众自身防范意识,能够辨识假劣盐,自觉不买假冒伪劣食盐,并踊跃举报不法商贩,构筑一道全民防范的“防火墙”。
黑龙江破获20年来最大假盐案 制造假盐触犯刑法
黑龙江破获20年来最大假盐案,制造假盐触犯刑法。这是哈尔滨警方近期查获的假盐。制假嫌犯说,他们生产假盐有一年的时间了,产品已部分流入哈尔滨的批发市场了。
这些假盐的生产窝点非常简陋,但是包装机器十分专业,包装上不仅有二维码还贴着防伪标志,其仿真度相当高,肉眼很难分辨真假。
“白老四”在香坊6个窝点制假盐
今年3月,哈尔滨市公安局刑侦支队接到中盐黑龙江盐业集团有限公司报案:有人以工业用盐为原料大量制售“中盐”品牌的食用盐,部分已流入哈尔滨市场。警方侦查发现,流入部分市场的假盐均来自哈市一个绰号“白老四”的人,其使用一辆牌照为黑AJ1576的厢式货车运输。每次运输时,司机都先在街上绕圈,看看有没有车跟踪,确定没有危险了再把车开到仓储点。(中金网7月13日)
专案组在市公安局相关部门配合下,确定了隐藏在香坊区万家屯、孙家屯、光明屯等地的6个制假、包装和仓储窝点,并迅速掌握了该犯罪团伙的架构和主要成员活动规律。7月5日(上周二)晚上,60余名参战警力组成7个抓捕小组和1个机动支援组展开抓捕。6日凌晨5时30分,4名嫌疑人落网,运输车被查扣。警方还在房门口查获大量袋装伪冒成品盐。在抓捕现场,嫌疑人供述当天早上他们已送走部分假盐到一个批发市场,警方立即追回这些假盐,并捣毁2个假盐销售网点。
这是20年来最大的假盐案 如未及时查获,够100万人吃100天
据嫌疑人供述,他们是从去年开始生产假盐的,制造方法非常简单,就是用工业盐和禽畜饲料用盐混合,用机器装进七两或一斤装的假冒“中盐”品牌的包装袋里,就生产出了岩盐、海藻碘盐、无碘盐、水洗盐等各种种类的盐工业盐每吨的价格是400多元,而正常的食盐每吨价格4000多元,因此同样销售一吨盐,嫌疑人就能获得真品10倍的利润。
经统计,此次共查获假成品“中盐”品牌食用盐31吨,工业盐、饲料添加剂氯化钠等制假原料300余吨,假盐包装袋174.9万个,价值超20万元。粗略估算,这些包装袋可加工成672.9吨成品盐,以每人每天食用6克盐为例,相当于100万人吃100天,该案件是黑龙江省1996年食盐专营以来最大一起制售假盐案件。
工业盐含重金属长期摄入可导致肾衰
这些假盐原材料以工业盐、饲料盐为主。工业盐可引起中毒,出现全身无力、头晕、恶心、呼吸困难等症状。且含重金属,长期吃这种假盐会引起人体肾衰竭。
添加碘酸钾比碘化钾毒性大?
碘酸钾与碘化钾争议其实由来已久,甚至在中国疾控中心内部也有过意见分歧,主要争议在于目前碘盐中使用的碘酸钾比碘化钾毒性大。公开资料显示,碘酸钾属于中等毒性的化学药品,被列入《危险化学品名录2012》,而碘化钾却不在其列。1995年之前,我国食用盐中曾普遍加入碘化钾,后改成碘酸钾。谈及原因,中国疾控中心碘缺乏病参照实验室副主任谷云有对新京报记者表示,主要是因为碘化钾不稳定。“碘化钾遇光、受热容易分解,加工时也易损失,所以此前都建议食盐要用棕色瓶子加盖,菜好了再加入,目的都是为了防止碘离子流失。”
对于碘酸钾是否造成男性生育能力等问题,谷云有称,碘酸钾致毒需达到毫克级别,而食盐中的碘酸钾含量仅是微克级别,两者剂量相差1000倍。此外,碘酸钾在烹饪加热过程中大部分已经还为碘离子,到达胃里后不会发生强烈反应,所以损害基本不存在。“我同事也曾经质疑碘酸钾盐,但看到相关实验后就不担心了。”食品安全博士钟凯也表示,比较碘化钾和碘酸钾的安全性意义并不太大,人体内广泛存在多种天然还原剂,能够迅速将碘酸钾还原为碘化钾,“无论吃碘化钾还是碘酸钾,到达甲状腺的碘并无区别”。据了解,我国并不是唯一使用碘酸钾的国家,澳大利亚、德国、印度等国都在食用碘酸钾碘盐,匈牙利、意大利、荷兰等国则许可碘酸钾和碘化钾均可。谷云有表示,目前正在研究碘化钾生产工艺,以让消费者有更多选择。
食盐加碘远超适宜量?
围绕食盐中是否有必要继续加碘,同样在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此前,由于中国大部分地区自然环境缺碘,国务院在1994年颁布了《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管理条例》,正式将食盐加碘写入法律条文,至今已实行22年。中国疾控中心通过对福建、辽宁、上海、浙江、江苏、安徽六省市碘缺乏病监测发现,沿海地区人群碘总摄入量的68%从碘盐中来,海产品、饮用水所占比例很少,表明碘盐已成国人摄入碘的主要来源。
但原国家粮食局标准质量中心高级工程谢华民从2012年开始关注“补碘过量”问题,认为每人每天从食盐里约摄入350微克碘,加上水和食物中至少50微克的碘,“国人碘摄入量远超适宜量”。不过,中国疾控中心2014年碘缺乏病的监测结果显示,8-10岁儿童尿碘中位数为197.9ug/L,孕妇尿碘中位数为154.6ug/L,均处于国际组织界定的碘营养适宜范围内,并没有“补碘过量”迹象。
另据中国疾控中心碘缺乏病防治研究所副所长苏晓辉介绍,我国食盐碘含量已经过三次调整,2011年已将盐碘含量由全国统一的35±15毫克/千克,调整为每千克含20、25、30毫克3种,以满足不同地区的需求,并由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根据本地人群实际碘营养水平,选择适合本地的盐碘含量标准。
甲状腺病与碘盐有关?
由于食盐是碘最主要的摄入来源,甲状腺疾病的增多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是否与碘盐相关。谢华民称,之所以关注“补碘是否过量”问题,是因为甲状腺疾病的增多。“甲状腺疾病从1994年的700多万已增加到现在的2亿多。我们单位许多女同志都有甲减、结节等症状。”“目前没有直接证据表明碘摄入量增加与甲状腺癌的发生相关。”中国疾控中心碘缺乏病防治研究所副所长苏晓辉表示,近年来,全球主要国家甲状腺疾病的发生率都增加,无论这些国家碘摄入量多还是少。
不过专家建议,高水碘地区和甲状腺疾病患者必须食用无碘盐。2005年全国高水碘地区调查显示,天津、北京、内蒙古、河北、山东、山西、河南、江苏、安徽9省市735个乡镇划定为高水碘地区,受影响人口约3100万。目前,经过水改,北京和内蒙古已没有高水碘地区。
据中盐北京分公司销售部部长芦剑介绍,北京各大商超都销售无碘盐,但因为需求量比较少,可能出现断货情况,需要的消费者可以通过中盐电商平台进行购买。
假盐案盘点
1、北京查获95公斤假盐
在昌平白各庄市场里查获,商贩称假盐是被“送货上门”
在新京报报道涉假食盐流入北京市场后,上周昌平区商务委执法部门展开行动,从昌平白各庄市场查获标称“中盐加碘精制盐”和“中盐深井碘盐”的假盐共计95公斤。
为了解食盐安全情况,4月上旬,新京报记者对北京部分市场进行走访,从昌平区白各庄市场、丰台鑫利厚农贸市场等多家市场等随机购买“碘盐”,送往国家盐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有3份碘盐样品不含碘,涉嫌造假。业内专家分析,这些疑似假盐原料可能来自工业盐或私人生产的不合格食用盐(详见新京报4月12日《“碘盐”不含碘涉嫌工业盐造假》)。
根据新京报记者提供的线索,4月14日,昌平区商务委执法部门对昌平白各庄市场3家商铺进行检查,查获标称“中盐加碘精制盐(1千克/包)”假盐75公斤,标称“中盐深井碘盐(400克/包)”假盐20公斤。4月15日上午,丰台商务委执法部门对鑫利厚农贸市场进行检查,暂未发现假盐。
昌平区商务委执法人员对新京报记者表示,执法人员每月都会抽查。白各庄市场都是露天临时摊位,没有营业执照。查获的摊贩均称,这些假盐是“送货上门”,并不清楚进货地点。这些假盐外包装和普通食盐并无太大差异,执法人员通过辨认防伪标志才确认是假盐。
2、深圳7月查获假盐近10吨
7月12日,深圳盐务局联合公安部门,在深圳光明新区一果场内捣毁一处假盐加工窝点。现场查获用于加工食用盐的工业盐95袋4750公斤,还有已经加工成假冒“粤盐牌”海精盐的假盐63箱另加2大袋,计1360公斤。执法行动当场抓获制假者6人。目前此案已由光明派出所立案,涉案人员已被刑拘,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此前,盐务部门还联合坪地警方在当地捣毁一个地下假盐加工厂,查获假冒海精盐30箱600公斤、高级精制盐(实为工业盐)65包3250公斤。1名涉案当事人已由龙岗区检察院批准逮捕。
据了解,今年以来,深圳盐务部门联合警方已经在执法行动中破获211宗假盐案,查获假盐44吨。这些执法场所包括农贸市场、店档、工厂学校食堂、酒楼餐厅、食品加工企业、仓库等。
3、工业盐流入河南食用盐市场 够1万人吃上一年
2014年10月22号,郑州市盐业局联合郑州市公安局管城区分局共同查获了一个假食用盐制造窝点,现场查获假食用盐28吨,有20多吨的工业用盐已经流入河南食用盐市场。目前,除制造假盐的黑窝点老板仍在逃外,多名销售、购买、使用假盐的犯罪分子落入法网。
今天上午,中原区人民法院对案件进行了公开审理。案发前,被告人赵建波在郑州市国棉一厂菜市场卖咸菜,2014年9月起,他开始以低价购买假冒食盐腌制咸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