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2月2日电(沈美)一直以来,历经磨难的中国乳业备受瞩目,关于乳制品是否安全这个问题也一直疑声不断。12月1日,由新华网主办的“中国食品发展大会乳业论坛”在京举行,围绕“中国乳业发展新趋势”的主题,相关政府领导和行业专家发声,为中国乳业正名。
“四个最严”要求落实食品安全责任
论坛上,食药监总局食品监管一司司长张靖表示,乳业是我国食品工业的标志之一,也是社会高度关注的产业。目前,我国乳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乳制品监督抽检合格率在各类食品中最高,消费者信心正逐步恢复。
张靖介绍,2016年上半年,乳制品产量达1466.3万吨,同比增长11.16%,婴幼儿配方产量40万吨,同比增长14.2%。上半年食药监总局共抽检乳制品14249批次,不合格的只有41批次,婴幼儿配方乳粉抽检1274批次,不符合国家标准的存在风险的样品只有8批次,占样品总数的0.6%,检出的问题基本上是中小企业。
张靖表示,为确保产品安全,国家食药监总局成立以来按照“四个最严”要求,坚持生鲜乳管控和原料管控相结合,监督抽检与监督检查相结合,信息公开与引导相结合等全面落实食品安全责任。通过优化行政许可,建立完善食品生产许可经营制度,提高生产许可,配合工信部淘汰了一批小乱差的企业。
“智能制造”试点消除消费者疑虑
针对消费者关心、疑虑的婴幼儿配方奶粉,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司司长高延敏表示,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在推动食品质量第三方检测机构的基础能力建设,同时,部门在支持婴幼儿配方乳粉检测能力建设,提高生产智能化的水平,全面提升乳制品的安全保障能力方面一直努力。
高延敏介绍,在推动诚信体系建设方面,《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体系》等3项食品相关国家标准(报批稿)已完成,并公开征求意见,近期发布实施。在追溯体系建设上,目前已纳入6家企业、共计4亿多条的信息,对应食物的“一盒一罐一码”。消费者可以通过扫描罐装奶粉二维码,随时查询相关信息。
为了让广大消费者消除疑虑,工业和信息化部还通过“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来宣传乳制品生产企业,比如通过对伊利、蒙牛等典型企业的宣传,让消费者切实乳制品的生产过程、生产自动化程度和智能化装备水平等相关知识。
高延敏说,目前我国乳制品行业正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今年前三个季度,乳制品产量约为2200万吨,同比增长7.5%;营收2600亿元,增长6%左右;利润达190亿元,同比增长约20%。总体来看,我国乳制品行业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格局,市场消费相对来说比较稳定。
通力协作促进乳业健康发展
当前乳业还存在哪些问题?会议上,农业部奶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副主任李松励表示,目前乳业面临三大困境:一个是国产奶消费信心不振,市场确实需求乏力;第二是乳业产业链利益分配不平衡,造成乳业大起大落;第三是进口奶对国产奶形成较大的冲击,后者目前对于进口奶的冲击应对则比较乏力。
对此,农业部奶业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马莹也提到,品牌不强,信心不足仍是乳业当前比较突出的问题。“主管部门、乳品企业、媒体三方应合力,坚决制止各种不实炒作,为国产乳业发展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增强乳业发展新动力。”
马莹强调,企业与奶农、加工企业与养殖企业、加工企业与加工企业之间都是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只有加强协作才能分享产业发展的红利。乳品企业要向产业链上游延伸、种好草、养好牛、产好奶,打通“种养协调”发展的通道。
对于乳制品未来的发展趋势,中国奶业协会副秘书长刘琳表示,乳制品在产品品类上还有一些缺陷,比如,工业化奶酪生产在我国几乎是空白的,但是进口奶酪的增速却不容小觑,乳企应把握市场需求,加强品类的创新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