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亩片平均亩产达1026.7公斤,再创世界纪录!”
10月10日,湖南省溆浦县横板桥乡红星村,在农业部组织的第四期超级稻高产攻关基地测产现场,这样的喜讯让84岁的袁隆平院士难掩激动之情。
两天之后,在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一见到记者,袁隆平领着记者直往田间走:“走,到试验田去看看!这边也要验收了。”
“登上了1000公斤的新高峰,我可以向总书记和全国人民报喜了,下一步,我要向每公顷16吨目标(每亩1067公斤)攻关。”自称“80后”的袁隆平斗志高扬。
2013年4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与全国劳动模范共话“中国梦”。当时,袁隆平拿出两张超级杂交稻照片递给总书记说:“我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二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这就是我的中国梦。”
在不到一年之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再次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他感觉自己向汇报给总书记的“禾下乘凉梦”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为了共圆“禾下乘凉梦”,许多人为之默默耕耘,不懈攻关。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在农业部的组织下,由袁隆平牵头,“攻关员”创新团队、“管理员”农业部门、“操作员”农民兄弟的“三员”配合,坚持“良种、良法、良田、良态”四良配套相结合的攻关策略,持续开展高产攻关,成功实现了超级杂交稻第四期攻关目标。
“我只是带个头,工作是大家做的”
上个世纪90代年中后期,农业部启动了中国超级稻计划,在863计划、总理专项基金、农业部超级稻专项基金等支撑下,在袁隆平提出“形态改良与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技术路线指导下,开始了不断向上、勇攀高峰的攻关之路。
从2000年实现第一期大面积示范亩产700公斤、2004年实现第二期大面积示范亩产800公斤、2012年实现第三期的大面积示范亩产900公斤,到2014年首次突破大面积示范亩产1000公斤的目标,超级稻攻关在17年里实现了令世界瞩目的“四连跳”。
超级稻示范亩产突破1000公斤,在袁隆平看来,有着两层重要的意义。他对记者说:“一方面说明中国杂交稻水平远远领先全世界,中国人有志气、有能力创造世界奇迹;另一方面,经过攻关,水稻产量在不断攀升,中国人有能力牢牢将饭碗端在自己手里。”
实现亩产1000公斤目标,这是世界杂交水稻史上迄今无人登临的高峰,攻关难度非常大。“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而在袁隆平眼中,“人和”是至关重要的。他谦逊地说:“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全国所有研究超级杂交稻的团队都非常优秀,大家都非常有战斗力,敢于勇攀高峰。很多人都把功劳算到我头上,这是不对的,我充其量只起到了部分带头的作用。”
“实现亩产1000公斤,这可要归功于‘三员’大将呵。”袁隆平形象地对记者说。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基地处副处长宋春芳解释说,袁隆平看重每一个人的努力。“要把超级稻这篇文章很好书写在大地上,科研团队如同‘攻关员’,袁院士这个技术总设计师设计到位,带着科研人员想到位、做到位;农业行政部门如同‘管理员’,组织、落实、督促到位;而农民兄弟作为种田能手如同‘操作员’,就要具体生产到位。”宋春芳感慨地说,只有大家都到位了,超级稻增产攻关的目标才能到位。
在超级稻第四期攻关中,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这个研究团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84岁的袁隆平笑称:“自己是‘80后’,带领一帮年轻人在从事超级稻这个年轻、蒸蒸日上的事业,这些年轻人严谨勤奋、善于钻研和攻关,我觉得非常好。”
具体负责溆浦县4个示范点技术指导的宋春芳今年50岁,而作为蹲点指导的助理研究员李建武是“85后”,老、中、青搭档,构成了一个良好的人才梯队。宋春芳从2005年就跟随袁隆平承担攻关任务,在田间地头度过了生命中最充实也收获最多的“黄金十年”,鞋上沾泥的他笑着对记者说:“不打算换鞋了,明天还要去河北示范点的田间去。”被晒得满脸黝黑的李建武已经从事了第三期、第四期的攻关研究,他希望自己成为第五期攻关的年轻一员,“只要谷子长得壮,哪怕再晒黑一点都无所谓。”
在攻克难关的征途中,农业部门冲在前、不掉队。“超级稻高产攻关,这是农业部早在1996年就提出来的,这对中国水稻事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袁隆平认真地说,“没有国家倡导、农业部立项,就没有今天的成就。”
据了解,农业部于1996年立项启动“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组织包括袁隆平在内的全国20多个科研团队矢志攻关。在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超级稻目标已经实现的前提下,2013年4月,农业部部长韩长赋与袁隆平在海南共同宣布启动第四期超级稻亩产1000公斤攻关项目。之后,农业部集中全国优势力量,由袁隆平牵头,组建了“7+1”的跨地区跨部门的联合创新团队(7个科研单位加1个企业),持续开展高产攻关。在全国13个省24个百亩攻关示范点中,各地农业行政部门全程指导、督导、落实生产,组织超级稻高产集成技术攻关。溆浦县农业局超级稻攻关办主任舒友林说,农业行政部门就是要跟得上,服务快,真正担负起“管理员”的职责。
超级稻高产攻关少不了种田“老把式”。宋春芳认为,承包示范片种植的9户农民兄弟都是种田能手,在一些具体操作方面甚至比专家还做得好。易文宪是其中的一位“老把式”,2011年刚开始村里实施超级稻高产攻关项目,部分村民思想还不统一,他和牵头人谌六生不仅率先示范,而且带头做到成片栽种“五统一”:统一浸种催芽;统一育秧;统一移栽规格;统一水肥管理;统一病虫害防治。正是有了像易文宪一样敢于尝试、规范操作的种田能手,才有了第四期超级稻示范片的大获丰收。
良种、良法、良田、良态,“四良”配套结出丰硕之果
“高产水稻需要良种、良法、良田、良态的‘四良’配套,其中良种是核心,良法是手段,良田是基础,良态是好的气候和生态条件。”针对超级稻高产攻关,袁隆平对于这“四良”了然于心。
在目前已经进行的4期攻关中,其中第四期攻关用时最短,只用了3年时间就突破了亩产1000公斤的大关。在宋春芳看来,从良种的角度来说,这得归功于增产攻关技术的储备和积累。
从1996年开始,历经10多年的联合协作攻关,在中国超级稻育种理论、育种材料创制和新品种选育与推广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截至目前,已育成通过农业部认定的超级稻品种126个(淘汰15个,目前在生产上使用111个)。
正是因为可供选择的品种多了,2014年,以袁隆平为组长的攻关技术专家组,才优中选优,确定了以Y两优900为主的6个具有千公斤产量潜力的示范品种,在全国24个县(市)进行示范布局,此次验收的红星村示范片就采用了Y两优900,获得了高产。
“在红星村示范超级稻,总共可利用170多天的温光资源,用足了170天,这里面有‘良法’的大功劳啊!”袁隆平说。
在攻关过程中,涌现出了多项配套的适合超级稻生长的栽培方法,最突出的是掌握适宜的播种期,以及有关确定品种栽插密度的方式方法,其他在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配套技术方面还有一些改进。
在适宜的播种期方面,李建武说,一年中温度变化呈现前期冷、后期冷的趋势,因而在气候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播种期应尽量往前赶,今年红星村示范片超级稻是4月11日播种的,比当地其他一季稻提前了一个星期左右。这样一来,呈现了一些好的效果,因为当地气候条件常态下适宜水稻生长的时间是170多天,专家组原预估是165天左右,由于今年遭遇了八九月份的一段低温阴雨天气,延长了生育期,但依然在适宜水稻生长的气候范围之内,既规避了风险,又充分利用了温光等适宜生长的资源。
而在确定品种栽插密度的方式方法上,攻关组在“密度、移栽方式、走向”三点上做足了技术文章。宋春芳介绍,在密度上进行强化栽培,移栽规格上每亩插1万蔸,以适度的植株密度保证了产量;移栽方式上采取双宽窄行方式,便于通风透光;而东西行向移栽则保证了前中期光线可直达禾苗基部,有利于超级稻生长发育。
此次测产的田块是真正的良田沃土。红星村攻关片属于溪谷小盆地,昼夜温差大,土壤质地由花岗岩成土母质发育的麻沙泥为主,溪边田块为河流冲积物,耕作层较深,土壤有机质较丰富,为超级稻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温床”。
至于良态,宋春芳认为,在具体操作中,品种、栽培方法等都要围着气候转。示范片海拔520米左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光热较充足,雨水充沛。
“84岁突破亩产1000公斤,90岁前我要实现第五期、冲刺第六期超级稻目标”
“四良”配合让超级稻结出了硕果,首先是丰产高产。
“第三期攻关成果,可以多养活7000多万人;而第四期攻关成果,可以多养活1亿多人。”袁隆平向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四良”配套,生产得当,加以大面积推广,推广之后大概可以实现亩产750~800公斤,比第三期每亩增产100~150公斤。
“相比起红星村‘四良‘配套,这片地只有良种良法‘两良’配套,算不上良田良态,马上就要收割测产了,每亩900公斤应该没问题。”袁隆平指着杂优中心基地附近的一块试验田说,“你看,这稻穗沉甸甸的,谷粒饱满得很呢!”
“一些水稻高产了品质却难以上去,超级稻能做到既高产又优质吗?”面对记者抛出的疑问,袁隆平笑着说,“这口感好得很呢,我说了不算,大家可以尝尝后评一评。”
10月10日测产当天,在红星村,袁隆平和所有工作人员都吃了一个盒饭,而当天就是用高产攻关的“Y两优900”超级稻米做的饭。大家吃后,都纷纷竖起大拇指,给了一个“赞!”
而李建武说的另外一则真实的事例则让超级稻声名远播。袁院士曾经接待了一位香港富商,请他吃本地的超级杂交稻,富商整整吃了两碗饭,不断称赞米饭口感非常好。让袁隆平一行没想到的是,这位富商吃完后,居然将米饭打包,说是要带给家人尝一尝。
在农民看来,超级稻的品质更好。种了12亩示范田的易文宪告诉记者,第四期超级稻先锋组合“Y两优900”不仅产量高,而且口感相比较一般杂交水稻要更好。
示范田产量高品质好,为何不迅速大面积推广?袁隆平专家团队坦承,从试验田到百姓餐桌,推广应用还有较长的路要走。袁隆平认为超级稻大面积推广要有“三法”:政府引导、健全推广的体系、要发挥企业特别是商业化育种的力量。
宋春芳的理解是,超级稻高产攻关具有很大的技术储备价值,他建议可以在两方面来做好推广工作,一是技术储备,择机推广,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大面积推广;二是因地制宜,适度改良,如果“四良”不能全配套,可以选择“两良”、“三良”,虽然产量没有“四良”这么高,但多少会增产。
第四期超级稻的实现为第五期攻关铺了路。袁隆平说:“超级稻亩产突破1000公斤是中国人的骄傲,未来还要向更高目标挺进,下一步将建议国家立项,启动以每公顷16吨为目标(每亩1067公斤)的超级稻第五期攻关计划,如果第五期每公顷16吨的目标实现了,下一个就是每公顷17吨……靠年轻人一直攻关到每公顷20吨目标的实现。”
超级稻示范亩产突破1000公斤!这是世界水稻生产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更是一个新的起点。“80后”的袁隆平已经在畅想“90后”的目标:未来水稻亩产还有500公斤的潜力有待科研人员去攻关,随着育种技术等集成技术的进步,超级稻亩产甚至可以达到1500公斤。
傍晚的微风吹来,有丝丝凉意,衣着单薄的袁老和记者在田间地头聊了近一个小时。从田头走向办公室,不到1公里,可超级稻这条高产攻关之路走了已经17年。
这样的路还在延伸,梦想也在不断伸展,袁老的“禾下乘凉梦”也越来越接近。我们期待着,在下一个中国农业黄金十年里,超级稻长得更壮、产量更高、品质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