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先在空中“巡视”整个农场,拍摄下图像,确认哪些地段有杂草。除草剂喷洒装置在获取指令后,驶入田间,找到有杂草的地段,进行有针对性地喷洒。这一田地管理系统的现场运作演示,是科技日报记者近日在德国拜耳Laacher Hof农场看到的。
不仅如此,打开一款手机APP,随意在田间找到一株杂草进行拍摄,手机屏幕上立刻准确识别出杂草的名称和建议的除草方法。这随手一拍的背后,是拜耳作物科学与合作伙伴共同收集的杂草数据,这些数据可以鉴定出全球约150种杂草和70种病虫害,同时建议相应的解决方案。
这些都是拜耳数字化农业采用的技术手段。拜耳作物科学数字化农业总监Tobias Menne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拜耳作物科学正准备在中国推出上述移动杂草侦察手段,并且正在扩大使用范围,不仅仅识别杂草的种类,还可以运用于判断病害、虫害以及相关植物的营养程度。而上述提到的田地管理系统,像北大荒这样的大规模农场,都可以推广使用。
“我在中国接触过的农民们,很愿意利用相关的技术、数字产品来提高耕田效率,同时该领域也有很多初创公司正在发展。”Tobias Menne说,“我们正在与中国的一些大学和科研机构进行这方面的交流,虽然还没有签订相关协议,但这应该是我们未来发展的重点之一。”
目前,Tobias Menne和他的团队,正在10个国家销售并测试数字化农业产品。而“数字农业”仅仅是拜耳“未来农场”项目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未来农场”联通拜耳、农户和合作伙伴,一起用最实用高效的生产技术,对农作物的全生命周期进行管理,同时兼顾生物多样性和环境健康。包括通过卫星照片分析病虫害分布,将分析数据呈现在终端机器上,指导施药机械将农药精准地撒播在需要保护的部位,最终实现可持续的、资源节约的农业生产。
拜耳作物科学全球未来农场项目总监Klaus Kirsch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农场”项目并不止在建立一种模范农场,而是要与一些实际耕田的农民紧密合作来实践可持续农业。它的关键就在于要采用一种综合性的作物管理解决方案,这就意味着要把优质的种子和作物保护手段,以及相关的服务用智能的方式结为一体。在这些措施的背后还有一点要素,就是要承担一种主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责任。这些不能全靠拜耳,需要政府机构、其他私立机构以及企业界的支持。
Klaus Kirsch不愿把“未来农场”当成一种形象工程,而是要将已经可以用于实践的技术整合起来,让农民以更加高效且可持续的方式耕作。而这一定是大部分农民都可以效仿的,可复制的。在世界各地推广时,要根据所在的国家、农民的具体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
目前,拜耳集团正在与一些农场合作开展“未来农场”实践,取得了成功经验。
拜耳集团董事会成员兼作物科学事业部总裁康德(Liam Condon)在9月18日—20日举办的2017年未来农业论坛的演讲中说:“我们承诺在2015年到2020年之间向数字化农业投资至少2亿欧元。我们正与博世和Fauna Photonics等优质合作伙伴、高等院校、初创公司和诸如Quantified Planet等非盈利组织展开合作,通过捐献和共享专有数据,持续为研究可持续农业作出贡献,使农业和社会受益。”
这些新技术不仅对加拿大、美国、巴西、德国、法国、乌克兰和俄罗斯等国家,而且对发展中国家的小型农户也具有巨大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