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以时间与专利指标分别为坐标系的横轴和纵轴,那么纵观中关村10年的创新发展,你会看到一条总体昂扬向上的曲线。作为中国创新智慧最集中的地域之一,中关村10年励精图治,见证了专利的分量。
2002年8月,国务院将中关村列为国家级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并要求国家知识产权局和北京市政府提出实施办法,就在这片被寄予厚望的热土上,贴着知识产权标签的创新梦开始起航。2003年7月14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和北京市政府联合发布了《关于中关村国家知识产权制度示范园区工作实施方案》,决定共同开展知识产权示范区工作。2003年10月27日,中关村国家知识产权制度示范园区(下称中关村示范区)在中关村腹地正式挂牌,标志着全国首家国家级知识产权示范区的诞生,中关村的知识产权工作也步入了新时代。
而今,十年弹指一挥间,中关村是否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据统计,从1988年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中关村示范区前身)成立到2002年的15年间,中关村企业共提交专利申请6826件;而此后的2003年至2012年,中关村企业10年间提交的专利申请超过11万件,是此前15年专利申请量的16.7倍。专利授权量也从2002年的不足900件,增长到2012年的1.5407万件,实现了数量级从“百”到“万”的跨越。
专利指标的大幅跨越,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扩张,而近年来中关村专利指标的加速提升,同样也预示着中关村未来发展的蓬勃活力。而在人们的厚望之下,中关村示范区的新征程同样压力与机遇并存。
十年一大步,专利产出跨越发展
2003年8月,北方微电子研发中心在中关村电子城科技园区落成并启用,正式扎根中关村热土。与中关村示范区的10年发展相对照,从2002年到2012年,北方微电子的专利申请量从公司成立之初的0件增加到1000余件,专利授权量从0件增加到400余件,其中发明专利占比超过95%。
“中关村示范区是一个点燃创新梦想的地方,这里的政策扶持、培训服务等一系列举措,都为企业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实现创新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仿佛大家都置身与一个开阔的运动场,每家企业都在努力奔跑。”北方微电子知识产权部部长宋巧丽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回顾起10年发展感慨良多。
北方微电子还仅仅是个缩影,中关村示范区里“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画面并不鲜见,这一点从专利数据上就可见一斑。从1988年中关村科技园区成立到2002年的15年间,中关村企业共提交专利申请6826件;而此后的2003年至2012年,中关村企业10年间提交的专利申请超过11万件,是此前15年专利申请量的16.7倍。
专利授权量的增长趋势同样显示出中关村的专利产出规模在跨越、跨越速度在提升。2002年,中关村的专利授权量为不足900件,2011年增长为1.2587万件,2012年前11个月的专利授权量就已达到了1.3976万件,实现了数量级从“百”到“万”的转变。
专利产出也为企业创造出了实实在在的价值。2002年,中关村示范区企业数量为9673家,2011年这一数据增加到1.5026万家,从业人数从2002年的40.6万人增加到2011年的138.5万人,总收入从2002年的2363.8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9646万亿元。此外,中关村示范区实现增加值占北京市的比例从2002年的12%增加到2011年的19.1%。
质量出效益,专利结构不断优化
专利数量不是企业追求的终极目标,中关村示范区经过10年积累专利结构又是怎样的呢?
据统计,10年间,中关村累计提交发明专利申请7.3302万件,发明专利授权量为2.0691万件,分别占同期示范区专利申请总量和授权总量的64.4%和37.5%。而示范园区成立之前的15年间,上述2个指标分别为35.6%和9.9%。
据统计,2002年,中关村有9673家企业,其中总收入100亿元以上的企业仅有3家,当年中关村企业专利申请量为2370件,提交专利申请的企业有503家,占中关村企业数量的5.2%,年度专利申请量超过100件的企业仅有2家。而到2011年,中关村企业数量达到1.5026万家,其中总收入100亿元以上的企业达到31家。2012年中关村企业的专利申请量为2.8159万件,当年提交专利申请的企业则达到2205家,占当年中关村企业数量的13.3%,年度专利申请量超过100件的企业为39家。
“中关村专利企业群体规模的增长和中关村专利强极企业的发展与中关村产业规模的发展趋势相当吻合,甚至在某些指标优于中关村产业规模发展。”一位业内专家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分析。
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中关村年专利申请量超过100件的强极企业中,联想(北京)有限公司和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年专利申请量均超过千件,已跻身国内专利强极企业行列。
有效专利状况是否同样显示出中关村的专利结构在不断优化呢?截至2012年,中关村拥有有效发明专利的企业已达2427家,中关村企业发明专利拥有量首次突破2万件,达到2.0094万件。从占比上看,中关村企业发明专利拥有量占北京市企业发明专利拥有量的比例也保持高位,始终处在60%以上。
迈上新征程,中关村任重而道远
无论如何,国人对中关村给予了太多厚望,毕竟即便是在全国范围内而言,能够贴上知识产权示范区标签的“村”也为数不多,十年磨一剑的鲜花和掌声退去之后,对中关村而言,面对新的征程,压力每时每刻都在。
2002年,中关村企业出口额只有26.4亿元,另据不完全统计,当年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不足150件。经过多年发展,从2009年到2011年,中关村出口总额连续3年占北京市比重超过4成,中关村的多家企业都已经成长为PCT国际专利申请的大户。然而,以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目标来考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关村仍有许多方面亟待加强。
“中关村与硅谷,与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中心还有比较大的差距。”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关村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赵弘直言不讳,中关村企业很多,但知名企业比较有限,无论是企业规模还是市场份额距离全球性行业领军企业还有很大的差距。此外,“中关村的科技创新更多是处于追赶、追随性的成果,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创性成果少,能够打破行业原有格局的突破性创新成果少”。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中关村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差距。中关村企业的专利指标应该向国际先进水平看齐,尤其是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利布局,与国外强企争夺全球市场的过程中,中关村企业应该未雨绸缪,抢占先机。”一位在中关村摸爬滚打十余年的企业高管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强调。
一位企业知识产权工作负责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指出,过去中关村专利数量迅速增长体现了量的积累,而下一步中关村应该注重思考如何才能够让专利进一步服务产业发展发挥出更大的价值,“在宏观层面,则应加强专利制度与产业发展的深度契合,结合中关村的产业定位和产业优势,在针对产业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好知识产权政策”。
“创新是中关村的最本质特征和最基本要求,也是国家赋予中关村的历史任务。”一位网友的微博评价代表了很多国人对中关村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