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休闲农业起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前后,经过30多年发展,目前已经走红国际市场。台湾上规模的休闲农场有3000多家,每年有大约5000万人次的旅客量,推动着台湾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型。
台湾有相当一部分休闲农业已经实现了企业化,实现了观光、住宿、餐饮和娱乐的综合。很明显,这比起许多所谓旅游农业中的小而全,家家户户开展雷同的服务活动,有很大的进步,可以大大降低成本,增加效用。
台湾休闲农业经营形态相当多元,目前大致可分为休闲农场、休闲渔业、展示中心、观光农园、农村民宿及森林旅游等。在经营上结合了农业产销、技工和游憩服务等三级产业,生产、生活与生态三位一体,具有经济、社会、教育、环保、游憩、文化传承等多方面的功能。
一、创意与奇观
传统农业是产“物”的,休闲农业则是与“人”打交道。在规划休闲农业时,他们充分利用本土农业资源优势,挖掘本地乡土文化、生活方式、风土人情等,不重复设计,走出了一条“特色化”、“差异化”道路,保证休闲农业的持久、核心竞争力。
台湾休闲农业成功的原因,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情景消费”——创造出大量的奇观、氛围、风景和主题,让游客乐不思蜀。在这种理念下,他们的观光农业非常注重定位、强调特色,为吸引游客,挖空心思各出奇招。薰衣草、蜜蜂、螃蟹、奶牛甚至食虫植物,一切涉农题材几乎都被做成个性鲜明的主题农庄。
【案例】台湾南投县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比较成熟,其中埔里乡桃米村新故乡见学园区虽然建成不足两年,但已成为台湾著名休闲观光农业景点。让人惊叹的是,这个景点是在地震废墟上建立起来的。
1999年9月21日,台湾发生大地震,桃米村损毁严重:全村369户,168户房屋全倒、60户半倒。地震发生后一群志愿者来到这里,他们调查发现,台湾原生29种青蛙,桃米拥有23种;台湾全岛共143种蜻蜓,在桃米发现56种。
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桃米村民不断宣传各种各样的青蛙和色彩斑斓的蜻蜓,鼓励村民用纸、用布、用石头等材料制作手工艺品。在志愿者们的帮助下,桃米村民还建成全球唯一一个纸教堂;并把地震造成的洼地改造成人工湖,在湖边立起几个弹簧,托起一只小船,上面立一根桅杆,人站船上,能够体验地震一样的摇晃感觉,村民将小船名之为“摇晃的记忆”。
现在,周末和节假日,桃米村日接待游客近1500人;非节假日,每天接待游客500人。每年仅门票收入就有200多万元人民币。
从一个遭地震重创的落后山村,短短几年间成长为一个休闲观光旅游生态村,桃米村的成功并非偶然,它植根于台湾休闲农业多年发展的沃土中。
二、从“上帝”变“朋友”
在台湾,农业再也不是“狭隘的一产”。比如简单的蕃茄,他们就做出了蕃茄干、蕃茄沙拉、蕃茄酒、蕃茄晶油香皂等产品,是游客的最爱。台湾农产品产业链延伸,首先是向食品加工业拓展,如九品莲花生态园开发的莲花茶、莲花酒、莲柄沙拉等;其次是开发与观光、休闲相关的旅游产品,如中兴谷堡,除经营米还开发了稻草人铅笔、彩绘斗笠等副产品;第三是开展以农业为主题的体验园、休闲园、参观园,形成了农业和第三产业的一体化经营。
台湾的农场一般分为烤肉区、采果区、农耕体验区、动物昆虫区等区域。而且,他们还非常注重互动,喂牛、插秧、烤地瓜、品酒、挤奶,游客有得玩,融得进,乐得起。为了淡季不淡,各农场各出奇招。如武陵农场月月有不同花卉盛开,头城农场每一两个月就有策划活动。同时不少农场也是科普教育乐园,精心设计科普教育内容,周末吸引家庭,平时吸引学生实践,天天都有生意做。这种体验式消费,一方面创造了供游客实际消费的机会,另一方面又激发了游客消费的欲望。游客在休闲农场里能心情放松、获得知识、锻炼身体,所以他们往往愿意给予回报。
如今,在“体验经济”理念之外,还出现了“分享经济”的理念,即休闲农业经营者与游客分享乡村生活,变“消费者为上帝”为“与客人首先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倡导“拥有不如享有”的消费理念。他们很爱坐下来跟游客倾谈,乐意将对悠然快乐的浓浓感情和追求与游客分享,将游客从“上帝”变“朋友”。
宜兰掌上明珠:好山好水好宜兰,宜兰台湾最幽美的一块佳土,山水清旷,溪水尺寸正好,清澈流经城乡。
薰衣草心之芳庭:宛若世外桃源般的休闲渡假园区。园区内不论是装潢设计或是设施设备,皆具独特创意风格,置身于这片美丽的庄园,总是使人备感心旷神怡。
香格里拉休闲农场:满山遍野任你漫步,或攀登的森林游乐区及农业体验采果区。以乡土餐饮、品茗、住宿渡假全方位的休闲深得你心。
清境农场:清境农场著名的民宿区是吸引游客前往的旅游点,建筑各有特色,也可花些时间一一探访,感觉彷佛漫步在欧洲的不同风情。
三星葱博物馆:梨香银雨,葱满胜蒜。用心打拼,尽在三星。三星乡,是葱的故乡,这儿有各种各样的关于葱的艺术,在入口处摆放着一个葱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