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鲜明特征——
以种养业为主,农场主综合素质较高,促要素向农村流动,规模经营更理性
家庭农场作为新型经营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实践表明,与公司农业相比,家庭农场在生产经营上除了具有家庭经营、商品化生产、市场化发展、企业化管理等一般特性以外,还具有有利于现代农业持续发展的四大鲜明特征:
一是家庭农场的生产选择能够为稳固农业基础和确保粮食安全提供重要支撑。现实表明,龙头企业流转土地经营的基本与粮食无关,表现出明显的非农化、非粮化倾向。然而,家庭农场却大多以种养业为主,并且在粮油、生猪等传统农业领域保有较高比例。
二是家庭农场主普遍综合素质较高,与当地农村社区有较强的地缘关系。调查显示,家庭农场主普遍具有年纪较轻、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特征。此外,绝大多数家庭农场主来源于本地村民,对当地的自然资源、社会环境等十分熟悉,与当地农村社区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关系,相比而言更加本土化、更具稳定性。
三是家庭农场凸显的开放性特征有效促进了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现实中家庭农场的发展已经突破以农民为主的封闭式发展方式,来自城市居民的投资者不断增多。这表明家庭农场打破了城乡之间生产要素由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的僵局,表现出不断增强的开放性特征。这不仅意味着“谁来种地”的严峻困扰有可能因此得到事实上的缓解,而且在人力资本流动的牵动之下,城乡之间生产要素全面对流的新的格局将有望逐步形成。
四是家庭农场的发展过程表现出明显的规模理性。调查表明,相当部分家庭农场流转土地并没有集中连片,对其而言,土地成本控制比土地规模和集中连片更为重要。与龙头企业普遍存在非理性的规模偏好现象不同,家庭农场基于自身基础一般不会人为地追求土地过度规模化发展,而是尽可能地将农业经营规模控制在家庭经营能力范围之内,对土地等要素配置更具经济理性。
五大问题制约发展——
成本压力大,基础设施弱,金融保险支持不够,应给予针对性更强的政策支持
现实表明,当前家庭农场发展势头良好、覆盖面在不断扩大,带动性正持续增强。但值得指出的是, 家庭农场总体上仍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在缺乏完善配套的政策支持的条件下,其发展过程表现出明显的自发性特征,仍然面临一系列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和障碍:
过高的土地流转费给家庭农场带来很大的成本压力。随着工商资本下乡和地方政府规模偏好,以及农户土地财产性意识的苏醒,近年来土地租金不断上涨,土地租金成为家庭农场生产经营的主要成本,其普遍面临着较大的土地租金压力。
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严重限制了家庭农场的发展。限于自身能力,家庭农场基本不具备完全解决基础设施建设的能力,田间道路、灌溉设施、仓储等基础设施建设是当前家庭农场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得到政府的有效支持。
获取基本金融服务的能力并没有得到实质性提高。由于缺乏有效抵押物,大多数家庭农场仍然不能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支持,现存的小额信贷等短期性金融服务能够提供的贷款额太小,总体上也难以满足家庭农场基本融资需求。调查表明,多数家庭农场的资金需求仍然是依靠民间借贷解决的,相对较高的融资成本事实上制约了家庭农场发展能力的提升。
农业保险政策并不能有效满足家庭农场新的现实需求。由于单一的农业政策性保险扶持力度和扶持范围有限,与家庭农场农业经营规模及生产多元化现实不相适应,少量家庭农场的农业保险主要集中在粮油、生猪等领域,其更大规模经营的蔬菜、水果、牛羊等农畜产品却不能覆盖。
社会化服务体系缺失使得家庭农场发展扩张能力有限。现阶段,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缺失使得家庭农场发展扩张能力十分有限。目前大多数家庭农场仍以孤立的自我经营为主,家庭农场之间的分散状态使其依靠自身力量进行品牌塑造、质量认证等手段开拓市场成本居高不下。再加之由于政策相对失衡,对产前、产后的农资供应商、生产性服务商、农产品批发商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的政策支持明显不足,直接限制了家庭农场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
从总体上看,当前我国家庭农场的发展正处于十分重要的关键期,一方面发展的内在需求强烈,是坚持家庭经营基础地位的同时实现适度规模经营的有效路径。另一方面面临的制约十分明显,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系列突出困难,亟待更大力度的政策创新。当前最为关键的是要根据家庭农场的现实需求加快制定完善的定向支持政策,重点从改善生产性基础设施条件、完善土地经营权抵押融资功能、强化抵御风险能力三个重要方面,对更具规模理性和实际带动力的家庭农场给予针对性更强的政策支持,有效促进其健康有序发展。
(作者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