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由温饱不足奔向全面小康,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巨大成就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有力彰显。回顾农民增收的四十年历程,探索农民收入的变动规律,对于新时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实现农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历史回顾:改革让农民摆脱了饥饿
回顾改革开放40年来农民增收的发展历程,呈现出3个比较明显的特征。
从发展历程看,“三个阶段”见证农民不断增收。第一阶段是1978-1996年:波动中高速增长。1978-1984年的6年里,农民收入高速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1.66倍。1985-1991年的6年里,农民收入增速减缓,波动加大。1992-1996年的4年里,农民收入增长企稳反弹,实现了新一轮迅猛增长。第二阶段是1997-2003年:回落期徘徊不前。1997年,农民收入增长快速回落,此后连续4年农民收入增速下降。在这6年里,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仅增长25.46%,尤其是农民经营收入增长基本停滞。第三阶段是2004年至今:反弹后快中有稳。2004年开始,农民名义收入增长率重新回到两位数,并在此后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速。2004-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1.7倍。2013-2017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42.44%。
从发展动力看,“三大引擎”带动农民不断增收。第一,内生动力:从集体到个人,农民主体意识不断增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与不断完善,允许、放宽、规范、鼓励农民向城市流动,极大地激发了农民增收致富的积极性。第二,市场活力:从计划到市场,资源要素配置不断优化。从大宗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到开放和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到农业产业化经营迅速兴起,到农村产权改革等各项改革快速推进,持续的市场化改革促进了农业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有力地带动了农民增收。第三,政府推力:从多取到多予,扶持政策力度不断加大。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财政支农支出持续攀升,尤其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连续出台了15个中央一号文件,对农业支持保护力度持续加大,不仅对农民不“取”,还不断增加“予”的力度,直接促进了农民增收。
从发展内涵看,“三部曲”推进农民不断增收。第一,赋权:经营权、劳动报酬权、财产收益权。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不断完善,赋予了农民越来越充分的经营权;维护农民工权益的法律法规不断健全,农民的劳动报酬权得到了有效保障;农村产权改革的持续推进,使农民的各项财产权益日益清晰。第二,减负:治乱、取消农业税、减费优税。从改革开放之初推行的以治理“三乱”为重点的农民减负政策,到新世纪全面取消农业税,到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农业支持力度,并通过减免费用、实行免税政策、给予贷款贴息等途径,不断降低农民生产成本,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第三,强基:农业补贴、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自2004年开始国家实行“四项补贴”政策,农业补贴成为农民转移收入的重要来源。从上世纪80年代国家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到2006年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民增收的基础条件不断夯实。新世纪以来,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先后建立,农村义务教育从“两免一补”到完全免费,农村公共卫生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不断加大,使农民的支出负担不断减轻。
战略前瞻:又到改革关键窗口期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进入稳中向好的态势,高质量发展初显端倪,新型城镇化仍处于快速推进阶段,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国家强农富农导向持续加强,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农民教育培训力度不断加大,农民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总的来看,今后一段时期,农民收入仍然将处于惯性上升通道。
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农民增收也面临种种隐忧和制度障碍。第一,二元结构尚未改变。当前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仍然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是新时代主要矛盾的突出表现。全国城乡居民收入比值仍高达2.71,城乡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差距仍然很大。第二,传统增收动力递减。国内经济增长放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冲击着诸多的传统产业。同时,以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技术创新推动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导致城镇对务工人员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用工需求明显减少,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压力加大。第三,支农政策效益递减。以支持种粮为主的普惠性补贴的政策效应递减,而政策性农业保险保障广度与深度不足,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缺乏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这影响到农民在农村产业发展中创业增收的积极性。显然,由于传统的收入增长动力减弱,新的动能正在形成之中,农民收入增长波动也将难以避免。政策设计:以四大转变确保农民持续增收
提高农民增收水平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任务。因此,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促进农民增收要出实招,从农民收入的基本构成着手,大力改革创新,构建稳定长效可持续的农民增收机制。
一是变数量为主转向数量质量并重:以农业高质量发展提高农民经营收入。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集中力量培育一批底蕴深厚、影响深远、市场前景广阔的农业品牌。拓展农村产业融合空间,推进农业与旅游、健康、教育、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使农业高质量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新引擎。
二是变就业为主转向就业创业并举:以创业带动就业扩大农民工资性收入。大力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力量,提高农业经营者整体素质。强化农民就业创业服务,完善农民就业创业支持政策,建立创业风险防范机制。鼓励和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振兴传统工艺,促进乡村经济多元化,拓宽农民工资性收入来源渠道。
三是变资源为资本:以激活产权增加农民财产收入。落实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探索推进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推进农民房屋产权的租赁、转让、抵押,盘活农民房屋财产权。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保障农民集体资产权益,确保农民财产收入不断增加。
四是变扶持政策分散多元为集中发力:以政策整合夯实农民增收后劲。推动财政扶持从面面俱到转变为集中重点,注重补短板,注重兜底保障;回归公共财政属性,取消无效补贴,更多投向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平台建设;从城乡统筹逐步过渡到优先农业农村发展,加大农业农村财政投入力度,确保农民分享发展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