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河北省兴隆县突出林果特色,推进产业扶贫,按照“适地适树”和“南部板栗、北部山楂”的布局思路,实施“政策推动、示范带动、科技拉动、改革促动”战略,推进果品基地建设和农业产业化项目。
做强产业,打造全域林果
“今年板栗卖了3000斤,1斤8块钱,山楂卖了6000斤,1斤8毛钱,这么算下来,光板栗山楂,今年就有2万多元收入哩,这还不包括我和儿子在景区打工和企业入股分红的钱,今年想不脱贫都难!”说到这里,兴隆县挂兰峪镇六拨子村贫困户张为合就笑得合不拢嘴。
2016年,张为合一家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针对他们家林果种植面积大但是产量小、质量次的现实情况,兴隆县产业办和驻村工作队专门制定了“一对一”精准帮扶计划,将他们纳入“果品提质增效工程”,邀请县果树技术服务队对他们家板栗树和山楂树进行改造提升,通过嫁接良种和科学剪枝、树下经营等手把手培训,张为合家果树产量不仅年年攀升、质量也是越来越好,收入更是翻倍涨。
“真没想到家里的果树就是聚宝盆,以前种板栗山楂都是土法瞎捣鼓,自从科学种植以来,收入多了不少,我感觉日子又有奔头了!”张为合脸上满是自信和坚定。
近年来,在兴隆的广大农村地区,像张为合这样依靠发展林果产业逐步脱贫致富的农民,不在少数。
兴隆县将发展林果产业作为扶贫主导产业,先后制定并出台了《兴隆县产业扶贫发展规划》、《兴隆县产业扶贫工作指导意见》和《兴隆县产业扶贫实施方案》等政策措施和发展规划。
截至目前,全县果品栽培总面积达98万亩,有果树5200万株,年产量58.9万吨,人均拥有果树220株,人均1吨果以上。2012年以来,累计完成新栽果树12.4万亩,老果园改造提升21万亩,促进贫困户户均增收2400元,累计带动6000多户、2万多贫困人口顺利脱贫。
打出品牌,有品质才有市场
山楂、板栗对于兴隆来说并不是新兴产业。但“品牌+科技+龙头企业(合作社)”的扶贫模式是兴隆探索出来的经验。
用品牌塑造林果形象。2013年,“兴隆山楂”、“兴隆板栗”完成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2016年,兴隆被国家质检总局授予“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称号。2017年,“兴隆传统山楂栽培系统”被农业部认定为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兴隆山楂成功入选“河北省十佳农产品公用品牌”。山楂、板栗逐渐成为兴隆的果品营销品牌,打入了国内外各大市场。
用科技提升产品质量。2016年10月,河北兴隆山楂产业技术研究院在兴隆成立,聘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尹伟伦、中国农科院研究院博士生导师毕金锋等专家为河北兴隆山楂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和研究员,建成了一支国内外一流的多单位联合、多学科融合、协同创新的山楂研发团队。
“目前,河北兴隆山楂产业技术研究院参与科研项目12项,成果转化2项,筛选新品种3个,建立山楂优良品种采穗圃60亩,开发新产品4个,拥有专利5项,带动农民增收4000多元,培养果树栽培技术人员100余人。”该研究院负责人张静介绍。
用企业带动规模效应。兴隆县依托21家果品加工龙头企业和22家山楂板栗示范社,建起了以兴隆县雾灵山现代农业园区为首的13个山楂、板栗示范园区和20个高标准示范基地,带动提升全县农户山楂和板栗的质量。截至目前,全县年加工各类果品能力近30万吨,林果产品就地转化率达到50%以上,龙头企业和合作社每年提供就业岗位10000多个,所有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均能够实现就地就业。
延产业链,多元利益链接
兴隆县通过不断延伸产业发展链条,探索多条利益联结机制,确保贫困户不断增收。依托“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实行农业订单式购销模式,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筛选县内有实力、有积极性、有社会责任心、讲诚信的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22家,与贫困户签订农副产品购销合同、上门收购县内贫困户山楂、板栗,分别比市场价每市斤高出0.05元和0.20元,该模式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4332户,彻底解决贫困户卖果难、增收难问题。
“合作社以果品开发、生产、储存、销售及果药间为一体,现有生产基地800余亩,流转贫困户土地70余亩,带动贫困农户增收100余户,直接安排贫困户就业50人。”兴隆县农牧局局长司玉宝介绍说。像这样的开在贫困户家门口的产业扶贫车间,兴隆县目前已经成立20个,直接带动贫困户就业500余人。
林果产业还带动了乡村旅游等关联产业的发展,现已建成雾灵山镇眼石村、挂兰峪镇二甸子村等乡村旅游示范村15家,发展各类农家院591家,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1000多个。特色种养殖和设施农业覆盖1062户3279人,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
在推动果品销售网络化方面,兴隆县先后与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合作开发建成的农产品在线交易平台——《中国山里红网》,并与广东国立科技有限公合作创立了“谷牧山田”网络品牌。两平台运行至今,累计销售额达千万元,直接带动全县4万多农户实现增收,人均增收达1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