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海南温暖如春。走进海口市永兴镇冯塘绿园,一片苍翠的橄榄林中凉亭点点,游客们三五成群,或品茶闲聊、或漫步林间,鸟语花香间好一派闲适光景。
冯塘绿园是海南首批61家共享农庄试点之一,旺季周末每天接待游客2000人左右。2017年7月,海南省政府出台《关于以发展共享农庄为抓手建设美丽乡村的指导意见》,一年多来,海南以共享农庄为抓手,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乡村振兴的新载体,摸索出一条城乡互补、农企共享的乡村振兴之路。
1
闲置农房土地集约利用
什么是共享农庄?共享农庄是以充分涵盖农民利益的经济组织形式为主要载体,以各类资源和资本组成的混合所有制合作企业为建设运营主体,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为支撑,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以农业和民宿共享为主要特征的“三农”新业态。
海南省委书记刘赐贵称,海南将以共享农庄为抓手,推动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劳作变体验,真正把绿水青山变成老百姓的金山银山。
共享农庄建设的土地从何而来?《关于以发展共享农庄为抓手建设美丽乡村的指导意见》为共享农庄建设地从何来画出了圈。
该《意见》明确规定,在符合市县总体规划和村庄建设用地范围内,通过村庄整治、宅基地整理等节约的建设用地采取入股、联营、整合、置换等方式,重点支持发展共享农庄等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在合理的农庄土地利用控制下可适当建设住宿、餐饮等设施,延长消费者在农庄内停留的时间,增强农庄的休闲度假功能。
在不改变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农民宅基地使用权、逢建必报的前提下,允许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合作建房、租赁合作经营房产,共享收益。支持有条件的市县、农垦农场通过盘活农村及农场闲置房屋、集体建设用地、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四荒地”和厂矿废弃地、砖瓦窑废弃地、道路改线废弃地、闲置校舍、村庄空闲地、可用林场和水面、边远海岛等资产资源发展共享农庄。
2018年1月,海南省政府又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宏观调控提升土地利用效益的意见》,明确要求共享农庄建设,主体项目周边用地在保持原貌的情况下,采取分散化块、点状分布的方式“点状供地”,进一步提升土地利用的精细化、精准化、集约化程度。
2
整村开发带来村美民富
冯塘村有400多年的历史,位于海口羊山地区,属于典型的火山地貌,石多地少、土壤贫瘠,农作物不易生长,村民们长期缺少维持生计的产业。怎样让这里的农民富裕起来?海口天堡嘉园实业有限公司从土地规划入手,依托冯塘古村,以村边150亩的橄榄园为核心,在不砍树、不占田、不拆房,生态开发的基础上建设冯塘绿园。公司出资金、农民出场地,建成客栈后由公司统一经营,收入与农户分成。集体用地则采取租赁或合作的模式进行有效开发。
说干就干。2015年,天堡嘉园到冯塘村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改善人居环境,不仅为村里修了环村柏油路、排水沟,装了路灯,还在村外建立养殖小区,将各家各户散养的猪羊集中饲养。同时,还专门请了两名环卫工帮村里打扫卫生。
冯塘村是个古村落,村民围塘而居,以前的老房子多用火山石堆砌,具有明显的琼北地方特色,但因年久失修,不少房屋已破败不堪。为了盘活闲置废弃老屋,天堡嘉园公司免费修缮了水塘边的12间房屋,以每间每月750元房屋加院子的价格租下来,在保留当地原有生活习俗的基础上,将其改造成了“冯塘记忆”艺术咖啡吧,供游客喝茶聊天、写字画画。
村民伍爱敏大方地招呼游客到咖啡馆坐坐,她笑着给记者算账:“村里创建共享农庄后,我们把撂荒的荒坡地租给农庄,不仅一亩每年有800元租金,在农庄打工一个月还有2000元工资。”
冯塘绿园副总经理林南告诉记者,公司进驻建设共享农庄后给村民带来了三份收益:地租、就业和农产品销售收入。通过对农户的荒地进行改良,引进新品种,改变传统的种植模式,进行产业升级,引种了香水莲花、百香果、柠檬等,免费为村民提供种苗,并保底回购。
目前,园区共有80多名员工,除了8名管理人员,其余均为当地村民。每家最少有一人就业,最多的有四人就业。女工每个月工资2000元以上,男工3000多元。园区还专门为村民建了特产集市,免费提供给村民摆摊卖自家的香蕉、椰子、鸡蛋等特色农产品。
火山地貌的冯塘村实在是找不出一块上百亩的连片土地搞共享菜园。为此,冯塘绿园建设初期专门花了100万元从外地买土在火山石上填出来一块菜园。消费者认领一块菜园后,可请村民代管,每月300元管理费。采摘的新鲜蔬菜,由园区班车每天运到市区集中领取。
“共享农庄的建设,不仅为冯塘村的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入,更重要的是对村民综合素质的提升。”林南说,为了引导村民增强环保意识,冯塘绿园每个月都会组织村民进行卫生环境评比,第一名可获得200元奖励。采访当天,记者看到村民将卖甘蔗时削掉的皮都捆成一捆,装到筐里。
现在正是橄榄结果的季节,满树的橄榄果透着丰收的喜悦。冯塘绿园共享农庄的建设,让贫瘠的火山石土地重焕生机,让村民的脸上挂满笑容。
3
资源共享谋求持续发展
共享农庄的共享模式包括产品订制型、休闲养生型、投资回报型、扶贫济困型、文化创意型等。这一创新的乡村建设模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农民、消费者和企业的关注。今年海南新一批共享农庄内地推介会,累计融资超过50亿元。
热潮之下需冷静。不可否认的是,情怀背后还有现实压力。天堡嘉园公司董事长王斌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冯塘绿园共享农庄前期投入资金5000多万元,仅租用村民土地就一次性投入2000万元,目前保本经营。
为了减轻共享农庄运营压力,实现持续稳定发展,不少企业在投资海南共享农庄时,都尽可能说服农民拿出更多的资源入股企业,共享共赢。在文昌市东路镇龙泉乡园共享农庄,村民以闲置住房入股,企业负责改造成特色民宿,村民和企业按照营业额三七分成,这样的共享模式既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挣钱,也减轻了企业资金压力。
如何与农民建立信任关系,让农民树立共享思维与企业合作是亟待解决的难题。龙泉乡园共享农庄副总经理卢章起直言,农民更在乎的是眼前收益,所以在与农民共享资源方面,也要考虑长短结合,必须先给农民基本地租和优先打工权,农民尝到甜头后才好谈长期入股分红等资源共享事宜。因此,在龙泉乡园建设初期,公司就通过招拍挂的方式一次性从村委会购买了50多亩集体建设用地,让村民先有土地收益保障。
“共享农庄作为一个新生事物,与需要构建信任与规则的共享经济一样,这其中涉及政府与企业、企业与农民、农庄与市场的衔接,每一个环节的落地都十分关键。”海南省休闲农业协会秘书长黄文斌认为,海南建设共享农庄可借鉴台湾经验。台湾休闲农业产业链是一个系统,农民提供土地和劳动力,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协会提供平台、标准和推广,策划规划单位提供策略与品牌战略,专家提供指导与风险把控,渠道方提供渠道与推广,“由专门的人做专门的事,才能把事做好”。
得益于共享农庄建设带来的产业发展,海南越来越多的村庄像冯塘村一样,走出“深闺”焕发新活力,村民收入显著增加,创业致富能力和服务意识也越来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