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亲自启动并部署“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十五年来,浙江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推动千万乡村蝶变美丽乡村,带来了全方位变化、创造了历史性成就、形成了国际性影响。作为党中央、国务院指导“三农”工作的权威媒体,十五年里,《农民日报》立足自身定位,发挥独特优势,同样久久为功,坚持不懈地总结推广浙江“千万工程”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做法与经验,持续刊发了一大批富有社会影响力的新闻报道,形式多样、重点突出、效果显著。
十五年前,浙江省委、省政府就“千万工程”作出具体推进部署后,本报记者即组成采访组,由时任总编辑张文宝任组长,记者刘波、蒋文龙为成员,对杭州、宁波等地进行了深入的调研采访。2003年10月8日,在头版头条推出6000余字的长篇通讯《钱江涌新潮——浙江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纪实》。在中央级媒体中,对“千万工程”的深度报道,《农民日报》应该是最早、最及时的。
为了让读者更加清晰地了解浙江推出“千万工程”的内涵和意义,2005年5月,本报组成由时任社长张德修为组长,记者申保珍、蒋文龙等参加的采访小组,对习近平同志进行了专访,并于5月21日头版头条推出《习近平的“新‘三农’说”》,将“千万工程”放置在习近平同志“三农”工作的整个思考中进行解读。同年11月23日,本报又推出了由张德修、申保珍、蒋文龙、张丛采写的《习近平书记和他的三次现场会》,用近5000字的篇幅详细介绍三年中“千万工程”的进展与变化。
“千万工程”实施五年来,究竟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效?2008年,本报组成由时任总编辑王太任组长,记者李永生、蒋文龙为组员的采访组进行了深入调研采访,并于11月17日推出了万字长篇通讯《城乡统筹的浙江密码》,将“千万工程”作为浙江城乡统筹的载体和抓手,进行了深入总结和概括。
在“千万工程”的带动下,浙江农业农村工作呈现出健康发展、快速发展的势头。2010年,浙江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破万元大关,标志着浙江农民收入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新年伊始,本报向全国公布了这一重大新闻后,继而又推出了《浙江“破万”探秘》《“破万”之后,浙江“统筹”新谋划》。随后,本报组成了由社长唐园结为组长,记者王一民、何兰生、蒋文龙等为成员的采访组,采访了时任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并于7月17日头版头条刊发专访稿《在新起点上推进城乡大融合——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谈城乡统筹》。
“千万工程”也为浙江“生态高效”农业发展创造了基础。2011年,本报组成由时任总编辑孙林为组长,记者宁启文、蒋文龙、张丛、胡立刚参加的采访组,重磅推出1.6万余字的长篇通讯《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浙江范本》。报道刊发后,引发强烈社会反响,并得到了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习近平批示肯定。
2012年10月31日,党的十八大召开前夕,由社长唐园结带队,记者余向东、蒋文龙、胡立刚、高杨进行深入调研采访,推出万字长篇通讯《城乡统筹的浙江画卷》,对浙江城乡统筹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新经验,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总结提炼。
2013年9月14日,本报再次在头版头条推出由社长唐园结带队,申保珍、蒋文龙、刘艳涛、胡立刚采写的万言长篇通讯《中国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之路》,聚焦浙江乡村十年巨变。
2015年12月4日,本报在头版头条刊发记者蒋文龙、朱海洋采写的《浙江农家乐跑出加速度》,从省级层面解析了“千万工程”给新业态形成带来的影响。除此之外,本报还聚焦地市县的宝贵探索,刊发了一大批“三产融合”发展的典型报道。如《杭州农业,转型升级谋跨界》《美丽乡村创造美好生活——浙江开化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纪实》《浙江余杭:生态宜居启新章》等。
与此同时,本报在中央媒体中最早关注安吉鲁家村,并将该村作为得益于“千万工程”,实行绿色发展的典型来报道。2015年开始,本报就对鲁家村陆续进行报道。2018年年初,又在头版头条重磅推出记者蒋文龙、朱海洋采写的《鲁家村的“逆袭之路”》。
今年,是“千万工程”的第十五年,浙江历届党委政府久久为功,一张蓝图绘到底。为了全面深入总结这一“工程”给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给全国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带来的启示和借鉴,本报组织了由总编辑何兰生任组长,记者徐恒杰、江娜、蒋文龙、孟德才、朱海洋为组员的采访团,对杭嘉湖金等地进行了为期整整一周的采访,并于今年7月2日推出了长达1.3万多字的通讯《梦开始的地方——学访习近平“三农”思想的浙江实践》。新华社播发通稿,国内全网转载,全国数十家党报在重要版面也进行了转载。
日前,浙江省委书记车俊、省长袁家军分别就本报连续十五年跟踪报道“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作出批示。车俊在批示中表示,《农民日报》是农民的报纸,感谢《农民日报》长期以来关注浙江“三农”工作,跟踪报道“千万工程”,总结宣传浙江“美丽乡村”建设典型,为浙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作出积极贡献。袁家军也在批示中表示:感谢农民日报社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