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国务院关于乡村产业发展情况的报告提请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审议。
报告指出,近年各地区、各有关部门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总目标,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全力推进乡村产业发展。
乡村产业是根植于乡村,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体,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地域特色鲜明、承载乡村价值、创新创业活跃、利益联结紧密的产业体系。目前,我国乡村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现代农业加快推进。2018年粮食产量13158亿斤,连续7年保持在1.2万亿斤以上。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负增长,耕地轮作休耕试点超过3000万亩。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3%,主要农作物耕种收全程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7%。近3年来累计调减非优势区籽粒玉米面积5000多万亩,调减低质低效区水稻面积800多万亩,增加大豆面积2000多万亩,粮改饲面积达到1400多万亩。畜禽养殖规模化率达到58%。
乡村产业形态不断丰富。各地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小宗类、多样化乡土产业,创响特色品牌约10万余个,认定“一村一品”示范村镇2400个。2018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7.9万家、营业收入14.9万亿元。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蓬勃发展,2018年接待游客30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8000亿元。乡村服务业创新发展,2018年农村生产性服务业营业收入超过2000亿元,农村网络销售额突破1.3万亿元,其中农产品网络销售额达3000亿元。
乡村产业融合渐成趋势。融合主体大量涌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7万家,其中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243家。注册登记农民合作社217万家,家庭农场60万个。融合业态多元呈现,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超过3000万亩;2018年主食加工营业收入达2万亿元;融合载体丰富多样,建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62个、国家农业科技园32个、农产品加工园1600个,创建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148个、农业产业强镇254个。
利益联结机制逐步构建。各地发展企农契约型合作模式,已有1亿农户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签订订单,签约农户经营收入超过未签约农户50%以上。推广利益分红型模式,探索股份合作型模式,形成分工明确、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农村创新创业日渐活跃。截至2018年,各类返乡下乡创新创业人员累计达780万,“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等本乡创新创业人员达3100多万。创办的实体87%在乡镇以下,80%以上发展产业融合项目。返乡下乡人员50%以上利用信息技术创新创业,近90%是联合创业。认定农村创新创业园区和实训孵化基地1096个,益农信息社覆盖1/3以上行政村。
产业扶贫扎实推进。在贫困地区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4万家、农民合作社61万个,有力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致富,建成一批特色产业集群。2018年农业农村部举办的各类产销对接活动,带动贫困地区销售农产品超过500亿元,促成签约项目300亿元。在22个脱贫任务重的省份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组建科技服务团,培训带头人和大学生村官2万余人。
当前乡村产业发展也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报告指出,发展质量效益不高,仅有28%的乡村产业集中在各类园区;产业要素活力不足,农村资源变资产的渠道尚未打通;产业链条仍然较短,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仅为65%,比发达国家低20个百分点;产业基础设施仍然薄弱,道路、网络通讯、仓储物流等设施未实现全覆盖,等等。
报告提出,要强化政策扶持,加大工作力度,大力推进乡村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持续做强现代种养业,大力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发展壮大新型经营主体,着力打造产业园区,实施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大力推进农村创新创业,深入推进产业扶贫,健全完善政策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