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说到嘉兴市的水质,许多浙江人都会直摇头。不过,这种刻板印象得改改了。最近,记者采访了解到,自2012年启动治水以来,目前嘉兴已实现了“两大巨变”:水质由劣五类和五类为主向四类为主的历史性转变,以及河流交接断面考核结果由不合格向连续优秀的历史性转变。
嘉兴市地处杭嘉湖平原太湖和运河流域下游,全市河网密布,大小河流13000多条,湖泊119个,水域面积346余平方公里,水面率达8%以上,是典型的江南水乡。但是,由于受上游和自身双重污染影响,近20年里,嘉兴水质持续恶化。至2012年,全市五类和劣五类水体占80%以上,“水乡无水可喝”成为全市的心头之患、切肤之痛。
2012年,嘉兴启动治水工程,率先在全省推行“河长制”,把6900多名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推到治水第一线,形成了市、县、镇、村四级河长全覆盖,并形成“一部门统筹、一条线管理、一条龙负责”的治水格局。
污染在水里,根子却在岸上。作为传统的畜禽养殖大市,最高峰时,嘉兴年饲养生猪超过730万头,囤积池等设施基本不起作用,养殖粪便直排河道现象比比皆是。传统制造业上,嘉兴产业主体则大多为中小企业及家庭作坊,企业生活污水有管不入、无管可入现象较多,产业结构同样亟待转型升级。
启动治水的第二年,嘉兴就大力推进生猪养殖业转型发展,先后累计拆除违建猪舍面积1650万平方米,生猪存栏量从2012年末的273.1万头,削减到目前的约18万头。此外,全市8847家企业实现全入网,累计淘汰关停企业292家,788个行政村全部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污水收集处理率超过 80%。
数据显示,到去年底为止,嘉兴市地表水水质实现了以三类四类水体为主,劣五类、五类水体比重仅占2.7%,三类及以上占比提高至41.1%。今年前4个月,三类及以上水体比重更是提高至53.5%,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则提高到95.7%。
不过,记者采访也了解到,通过集中式突击治理,嘉兴市虽然解决了一部分突出的表象明显问题,但由于产业密集,典型平原河网水动力不足,河湖生态系统修复难度大,污染源结构复杂等问题,治水工作仍处于“反复期”、“期待期”和“缓冲期”三期叠加。
对此,嘉兴提出,接下来将完善融资机制,加强资金保障,同时加强水环境保护人才建设,引入网格化管理,在源头治理上防反弹,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完善联合治理机制,构建区域水环境治理的综合监控平台,形成完善的监控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