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营销,通过展现商家的情怀来吸引顾客的模式已经为大众所熟知。在国内民宿的发展过程中,情怀营销屡见不鲜,但是发展的质量却参差不齐。中国乡村之声特约评论员徐春晖认为,再动人的情怀,也不能弥补服务质量欠缺带给游客的不良体验,民宿未来的发展还应该在服务和品质上下功夫。
徐春晖:最近,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一个从事商业多年的老板毅然返乡做农业?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一群颇有声望的艺术家来到乡村开起了民宿?是情怀?梦想?还是利益?
记得有人这样说过:“农业不是光靠情怀做出来的,但是没有情怀一定做不好农业”。对此观点,我非常赞同。近些年来,“情怀”一词很热,它就像鸡汤一样,温暖并能直抵人心。所以,眼下所见的各种营销手段,文案风格,充斥的都是情怀。说起用情怀做农业,更不能不提“褚橙”。可以这么说,从滞销到火遍全网,一个橙子靠情怀走向了农产品营销的最巅峰。
做农业需要情怀吗?需要,但不是必要。因为情怀需要建立在物质基础上,保障了基本收益,才敢侃侃而谈我爱农业,我爱情怀。近年来,跨界做农业的例子比比皆是,网易、联想、京东、阿里等这些大集团他们做的是情怀吗?我个人觉得恐怕也不是。所以说,做农业除了“情怀”,还要热爱并为此而努力。“专业不够,情怀来凑”是万万不能成功的。
近年,随着美丽乡村和共享经济的推进,民宿作为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之一,受到资本的热捧,再加上政策支持,政府力推,于是,各种参差不齐的民宿如雨后春笋地涌现。民宿业吸引了一大批有梦想、有文化、有情怀的人投资。其实,我心里也一直有一个开民宿的梦想。清风拂过,默闻书香,执一杯香茗,释空心间,想想都很美。其实,许多开民宿的人,都是源于自身经历所产生的某种情结,但等真正开张,运营了,才发现情怀再丰满,也敌不过现实的骨感。从目前来看,在异常火爆的民宿投资浪潮下,有的走马观灯,有的经久不衰,但大多都昙花一现。我想,如果大家一拥而上奔着挣大钱的目的去搞民宿,那么,民宿“初心”就变了,行业就会呈现规模化、功利化、宾馆化、大众化发展趋势,且选址、建设、文化、产品、运营等一切行为都会扭曲。在网上就有一个数据显示:我国95%的民宿在亏钱,主要是因为前期投入过高,生意惨淡、回收成本缓慢等。这个数字听上去有点夸张,但也反映了目前民宿行业的一个写照。
记得有人这样说过:一家好的民宿,其个性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民宿主人的世界观、生活观;二是透彻地浸润地方特色文化。那么,民宿未来的着力点在哪?我觉得首先民宿的本质应该是“人”。个性化,温度感,才是民宿的归宿。二是民宿起于情怀,盈利不是唯一目的。如果又想打情怀,又想赚钱,整个市场会变得非常混乱。第三就是民宿离不开亲情化、个性化、特色化和差异化。目前,“千篇一律没特色”成了不少游客对民宿的第一印象。最后一点,就是民宿一定离不开当地的文化特色。此外,民宿除了要有情怀、有故事、有服务外,选址也是至关重要的基础性因素,比如说气候宜人、交通便利、生态环境要好、区域景观要有独特性、区域基础配套设施齐全等等。
我们已经关注到,像日本的温泉旅社,台湾的家庭客栈,做得都比我们早,还始终保持着稳定良好的发展态势。其关键就在于,他们真的当一份事业在做,花心思,动脑筋,市场会给你认真的报答。所以说,作为民宿的主人,有情怀是好事,但更重要的是将情怀落地,变成自己对产品品质的执着追求、对细节的苛刻打造、对用户服务的不懈完善,我想,只有这样,民宿会走得越来越好,越来越远。
情怀有尽时,运营无休止。所以说表面上,民宿是一种情怀,但骨子里的商业运营更是一门学问。做好民宿这门生意,最终还是要兼顾商业和情怀。民宿是这样,农业也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