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上午,合肥的室外温度高达近四十摄氏度,安徽省合肥市稻香楼宾馆会议室内的讨论交流氛围同样如火如荼。一个围绕安徽小麦全产业链的融合发展座谈会,正吸引着种植、生产、加工、销售、科技等各方专家的热烈论论。由安徽省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和安徽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主办的这次座谈会开启安徽小麦发展正从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的新阶段转型,会后还将进行专门调研和成果集纳,形成《安徽小麦产业报告》上呈省政府。
“我们与安徽省农科院研发的荃麦725去年通过审定,在市场上麦现很好。国内一些知名酒厂都看中了这个软质小麦品种做为原料。所以品种开发必须紧跟市场。”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张琴建议,要构建品种研发体系、生产推广体系、小麦收购体系、产品开发体系,以专供化品种为基础,以原料商需求为导向,推进规模化种植,多层次开发,开小麦产业利益共同体。
“2013年之前,我们都是种植生产小麦品粮。但是那时候市场非常不好。最后把种粮当着商品粮卖都卖不上价格。一个偶然的机会却发现当地的一个红麦品种市场价格却非常走俏。从那以前,我们就改变了以往种植的品种,改种皖麦38、涡麦9号。受到加工企业的欢迎,我们的小麦收割后按照品种划分进专用粮库,直接被收购企业抢购。”涡阳县种粮大户陈章春说,他认为品牌建设是核心,如果没有品牌,再好的小麦也卖不上价格。
“当前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内容和模式单一,服务质量不高。”安徽龙亢农场副厂长王永玖说,必须加大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要按产前、产中、产后三个不同时期划分服务内容,真正做到全方位保障,才能引领未来农业发展。
“要想实现小麦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种子先行。”中储粮安徽分公司计划业务处处长张朝斌说,通过改良品种保产量提品质,实现向市场不同的需求供给适宜的品种小麦;其次是对标品质。对标加工品质需求实现品种改良。小麦收割后品种互混或混杂将直接导致品性的下降,导致专用品质的优势降低。所以在产后服务上,在确保水分达到不坏粮前提下,确保品种纯净度需要重点关注。
安徽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副所长汪建来说,要解决小麦全产业链融合发展问题关键在于两点:一是规模经营,没有规模经营没有效益。第二是科技创新。科技与产业全程融合,让产业全程插上科技翅膀。安徽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在小麦产业融合中拟开展为政府制定小麦产业发展(种植结构调整)提供咨询。主要包括种植优质小麦区划,主推品种推介,重大决策评估,参与产业规划等。优粮优产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小麦生产链应以满足消费和加工需求为导向,大力推广高产优质品种和节本增效栽培管理技术。重点开展抗耐赤霉病、抗穗发芽优质小麦新品种选育联合攻关,筛选高效赤霉病防控药剂,推广赤霉病综合防控新技术,控制赤霉病为害,提高皖麦安全生产水平,提高有效供给比例。研究集成基于秸秆还田的绿色高质髙效农机农艺融合技术,通过农机农艺融合,促进规模经营,实现标准化生产,达到节本增效。通过创新服务团队,协助加工企业建立优质小麦生产基地,推广保优标准化生产技术。优质小麦深加工技术研发。与主管部门或企业联合研究制定安徽好粮油系列标准,加强皖麦特性研究和新产品研,参与品牌建设。为皖麦皖面优价、优销讲好故事。加强品种品质检测,向社会发布品质信息,提供小麦“产、购、储、加、销”全产业链技术服务。探讨建立小麦产业融合专家工作站,让科技与企业、市场进行无缝对接。重点解决:优质小麦贸易(三产)的质量稳定性(采购与供应质量体系)问题,为二产(食品工业)提供了优质原料,也为从事小麦生产的农民(一产)提供了生产资料、技术指导和市场保障,同时组建合作共赢的利益共同体,稳步推动小麦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要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要围绕小麦生产各环节,加强标准化种植,在源头上保障原料品质。通过强化全产业链开发,以优质优价为导向,聚焦收储、产地深加工、主食工业化、冷链物流、品牌建设、科技支撑等薄弱环节,确保在各个环节都能提高质量控制水平,节本增效,提升小麦产业的整体效益。”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杨增权说,要坚持市场导向、政府支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相结合,有进步,激活要素、市场和各类经营主体,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用市场机制价格手段倒副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调动农民积极性,加速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或托管,大力发展面向小农户的社会化服务。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引导形成以农民为主体、企业带动和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小麦产业发展格局,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
要坚持融合发展、联农带农。加快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建设,健全利益联结机制,把以小麦为依托的二三产业尽量留在农村,把农业产业链的增值收益、就业岗位尽量留给农民。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支持主产区依托龙头企业建设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尽可能把产业链留在县域。要坚持创新驱动、科技引领。要适区种植,加大调整品种、品质结构力度,充分发挥好品种在优质高效农业中的关键作用。建设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大力发展市场需要的强筋、弱筋小麦和特色鲜明的黑(糯)小麦。加强秸秆综合利用,提高化肥农药利用率,减少施用量,促进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大力推动科技、业态和模式创新,提升小麦产业的质量效益。要坚持五优联动、壮大主体。实施以“优产、优购、优储、优加、优销”为内涵的“五优联动”,将高质量发展要求贯穿到小麦融合发展的全过程和各环节。鼓励发展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跟进、小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引导龙头企业向小麦主产区集聚,建设小麦产业园和产业强镇,创建一批小麦全产业链融合发展示范园。发挥国家粮食储备机构的主渠道作用,探索优质专用小麦专收、专储、专用机制,推进小麦生产与收储、加工、流通业融合,发展中央厨房、直供直销、会员农业等,让优质小麦有市场、有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