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农村网-陕西农村报延安讯(记者 程立忠)8月13日傍晚,“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团来到黄龙县,探访在长征精神激励下,黄龙人如何走好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这条新时代的长征路。
走进崾崄乡白城桥村,清风徐徐,松涛阵阵,一条碧水映蓝天的仙姑河从村子穿境而过,村子周围花草成趣,林木茂盛,在目之所及的寿峰寺上,成片的油松林犹如一幅幅浓墨泼就的碧绿水山画,令人赞叹不已,据说这就是素有“松山晚翠”之称的黄龙古八景之一。
据崾崄乡负责农业的干部介绍,白城桥村境内沟壑纵横,川峁相连,土地宽阔,光照充足,森林覆盖率93%以上,仙姑河境内流长15公里,水质清澈且富含有机质。以前,烤烟是村上的支柱产业,随着经济发展及国家政策的支持,2016年开始,该村依托独特的自然资源和水质特性,着力打造“生态、特色、健康”的水产养殖产业。
黄龙县政府领导干部通过考察学习,给白城桥村引进了上海大闸蟹——中华毛蟹,并注册培育“肤施龙蟹”品牌,还聘请山东专业养殖技术人员现场授课指导;该村依靠独特的山水林资源,采用优质山泉水,实施微水流生态养殖大闸蟹;再加上以李喜军、李喜斌为代表的水产养殖户多年来成熟的养殖经验,造就了白城桥“肤施龙蟹”优良的品质。自“肤施龙蟹”上市以来,以其“个大味鲜(“蟹王”体重达7两左右,且体肥黄满)、肉质细嫩、膏似凝脂”的优势得到“吃货们”的一致好评,成为名符其实的“高原淡水第一蟹”。
“我从2016年开始,养了8塘大闸蟹,刚开始技术方面也不太懂,县水利局派专业技术员来池塘指导,并开办了几期养殖技术培训班,慢慢地我就掌握了些养蟹技术,11月份蟹上市销售后,我年收入30多万元。在政府的帮助下,我们乡村养蟹的人就越来越多了。”养蟹大户李喜军对记者说。
在白城桥村养蟹池塘边,记者看到每个池塘周围都围了一尺高左右的木板。据养殖技术员介绍,池塘里边都放着水草,白天蟹都躲在池塘水草下面休息,晚上就爬上岸边来了,这些围板是防止蟹爬出池塘乱跑的防逃板。今年,我们村有24个养蟹塘,池塘里水是循环流动的,利用仙姑河上游的水放进池塘,可通过池塘尾部排水管把废水排掉。每年3月中旬开始给池塘放蟹苗,每个塘放3兜,每兜约有800至1000只蟹苗,这些蟹在养殖过程中,经过5次脱壳后成活率达到30%~40%,通过给蟹苗喂养专用饲料和当地产的玉米,10月初至11月份,“肤施龙蟹”就开始上市销售,一上市就被抢购一空。如今,“肤施龙蟹”已经成为黄土高原优良生态的一张靓丽名片。
据了解,白城桥村为增加“肤施龙蟹”的品牌知名度,特别推出盒装礼品蟹,每合装8只,公母蟹各4只,价格为每只50元。今年3月5日,养殖技术员给养蟹塘投放了43兜蟹苗,每兜有1000只左右, 根据往年收益情况计算,每兜商品蟹约240只,今年预计年收入51.6万元。
经过3年发展,白城桥村的“肤施龙蟹”养殖规模逐渐增大。今年,该村建设了以“肤施龙蟹”为主的130亩特色水产养殖示范园区,通过“支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致富能手)+贫困户”的模式,推动发展村集体经济,带领村民致富。村集体以土地及180万元财政扶贫资金入股园区,占总股权数的70%;致富能手以10万元资金、技术入股,占总股权数的20%;全村贫困户17户37人,占总股权数的10%,其中有14户贫困户34人以产业资金、劳动力入股,预计人均增收1500多元,3户五保户由村集体“代养”,预计人均增收576元,这样充分发挥了带贫益贫效能。
白城桥村辖3个村民小组,共176户658人,贫困户17户37人,2018年人均纯收入14344元。目前,除1户1人未脱贫外,16户36人已经脱贫。如今,该村鼓励养殖户开办以“肤施龙蟹”为特色的农家乐,并融入全乡电子商务销售圈,逐渐建立了集养殖、垂钓、民宿、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综合养殖示范园区,进一步发展壮大了集体经济,为推进该村乡村振兴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