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过的秸秆在地里睡一觉,便长出味美的松茸菌;吞进建筑垃圾,喝口环保制剂,吐出来就是结实平整的路基;污泥在车间里洗个澡,就变成有机肥……在河南省淅川县,越来越多的废物被“改造”成经济环保的绿色产品。
“淅川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国家一级水源保护区,也是国家级贫困县,既想保水质,又想促民富,就要着力推进绿色、循环、低碳的发展模式,为经济建设注入新鲜活力。”淅川县委书记卢捍卫说。
秸秆里长出“菌王”
“仓库里囤的干松茸已经不多了,这片玉米地腾出来全种松茸,刚好跟上补货。”8月28日,虽已立秋,但伏天的溽热还未消退,在淅川县上集镇关帝村,第一书记赵广奇已经开始为秋播做打算。
“松茸真不愧是‘菌中之王’,玉米秸秆粉碎后,拌上谷壳、麸子,洒上菌种,就等出菌了,一点儿化肥农药都不用打,投资小、见效快、收益高,一亩松茸能消化1万斤秸秆呢,特别适合在关帝这样的水源区深山贫困村种。”提起松茸,赵广奇打开了话匣子,俨然一个专家。
种植松茸,关帝村占尽了天时地利,但这么好的产业,村民却不买账:“庄稼人,从地里讨口粮,种上松茸,赔了咋办?”
“我不信恁好的产业推广不开!”几次动员会下来,赵广奇决定先行先试,跟工作队长商量,每人出5000元,还动员村干部每人凑3000元,试种了七亩松茸。
两个月后,密密匝匝的松茸铺满了整个农田。老赵算了一笔账,一亩松茸的成本在4000元左右,亩产量超3000斤,采摘期长达两三个月,打着南水北调中线渠首的“金字招牌”,一斤新鲜的能卖10元,干的可以卖到200多元,刨除成本,一亩地净赚1.5万!
有了收益,关帝村掀起了“松茸热”,村民竞相流转土地,回收秸秆……如今,关帝村82户贫困户户均一亩松茸,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
“有了关帝村试种成功的经验,目前,我们正在进行松茸菌种提纯复壮、试验、培育,打算在全县范围内推广,今年全县栽培规模有望突破1000亩,有效消化秸秆2万亩。”淅川县农业局工作人员马俊岐介绍。
建筑废料的“蜕变”
8月26日,在淅川县上集镇,一车车工业废料、建筑垃圾等加入环保制剂后,掺拌成新的材料,均匀铺洒,稍稍碾压,一段平整的路基就熨熨贴贴伏在地面上。
“这是我们村第一书记王涛引进的环保土体稳定技术,让毛堂乡银杏树沟村的修路队修到了上集镇!修路时就地取材,再多固废垃圾都能消化,省钱省时,不用开山取石、挖河取沙,一点也不破坏环境。”项目负责人马士博自豪地说。
小产品撬动了大市场,因为低碳环保、成本低廉,银杏树沟村的修路队订单不断,承建了多条县内外“新材料道路”工程,带富了邻里乡亲。
肖新显是银杏树沟村贫困户,妻子是个“药罐子”,大儿子上大学、小儿子上高中后,原本就不宽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肖新显快50岁的人了,不得不去河北一家砖厂出苦力。“听说在家门口修修路,每月都能挣4000多元,我马上辞工回来,钱也挣了,家也顾了。”对于现在的生活,肖新显很满意。村里的修路队,让像肖新显这样的30多个贫困群众走上了致富路。
有了技术支持,2018年5月,银杏树沟村又入股了一家生产吸水砖的企业,引入社会资本3000万元,投资建设了大宗固废资源化处置再利用项目。
“这个厂主要生产环保砖,一年能处置150万吨建筑垃圾,我们乡100多人在这儿打工,现在县里用的步道砖、护坡砖、建筑用砖都是这里生产的,去年企业还给村里分红300万元呢。”银杏树沟村支书方长建说。
污泥的自我“救赎”
8月28日一大早,在淅川县东滨河路,县绿化站马站长正指挥工人把一车黑乎乎的肥料均匀撒在准备绿化的空地上,“这肥料全是从县污泥处理厂免费运来的,用它们做底肥,苗木的成活率提高了一大截!”
污泥处理厂能产肥料?带着疑问,记者来到位于上九路西侧的污泥处理厂,绿树掩映的厂房外,鸟语花香,厂内大型现代化设备正有序运转。
据淅川县污泥处理中心主任谢海江回忆,污泥处理中心建成前,淅川县污水处理厂和12个乡镇污水处理厂,在治理污水过程中产生的污泥,不能重复利用,只能随便堆放,给环保造成一定压力。
2016年11月,淅川县筹资2764万元建成的污泥处理中心开机生产,一切都变了。
“这是河南省首个县级污泥处理中心,工艺相当先进!”谢海江介绍,该中心采用槽式翻抛机好氧堆肥工艺加工,把全县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收集起来,脱水后与粉碎后的秸秆、花生壳、锯末等辅料混合投进槽式翻抛机,在65摄氏度的恒温下进行24天持续好氧发酵,发酵中产生的臭气,即时通过管道进入生物滤池,充分降解直至达标后安全排放。
“污水不治泥,等于白治理。我们现在每月能处理1000多吨污泥,处理后的有机肥料,能直接绿化园林、栽培花卉、治理荒山,让垃圾越来越少,环境越来越好!”谢海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