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皖北,稻浪滚滚,丰收在望。10月9日上午,记者来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沿淮平原麦稻和麦玉两熟区周年抗逆优质丰产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模式构建”课题安徽省龙亢农场水稻示范区,近距离观察优质专用粮食生产方式、产业链条等方面发生的新变化,探寻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田间脉动。
在龙亢农场二队,1200亩连片种植的皖垦糯1号秆青籽黄,籽粒饱满,专家现场进行取样测产,据初步测算,这片水稻亩产量在650公斤左右,比一般农户的田块增产10%,“在今年气候较为干旱的情况下,这样的产量十分罕见。” 龙亢农场副场长王永玖说。除了丰产之外,皖垦糯1号优质专用特点也受到加工企业的青睐,在水稻收获之前这块田已经被五粮液集团订购,每公斤3.2元,亩增效益150元左右。“目前龙亢农场的3.5万亩农田已全部实现订单生产,一般亩增产25公斤左右,软质小麦价格增加0.08-0.12元/kg,糯稻价格增加0.10元/kg,亩增收100-150元。”
每隔三十米就有一个高清晰电子摄像头,农场中枢适时监控粮食生产的全过程;现代化的标准化粮仓内安装着摄像头可直接连通全国各地的供应商。粮食从种下到收割、收储再到出仓外运的全过程一切尽在掌握之中。从粗放到精准的生产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负责人、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孔令聪研究员告诉记者,优质专用粮食生产技术是将专用品种、栽培技术与信息技术融为一体的产学研结合现代农业新技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他们培育筛选出优质专用农作物品种,如粳糯稻品种皖垦糯1号、绿糯3号,软质小麦品种龙科1109、皖垦麦0901、荃麦725等;制订了沿淮专用麦-玉,麦-稻周年生产技术2项地方标准;并通过物联网远程操控给作物做体检,温度、湿度、盐分、电导率、病虫害实时呈现,实行精确管理。
“在科技的引领带动下生产出符合市场需要的水稻品种,让我们卖粮从以前的招商实现了到如今挑商的变化。”在观摩现场,龙亢农场副场长王永玖表示,安徽优质专用粮食生产虽然起步晚,但发展速度很快,目前龙亢农场已与五粮液集团、古井集团、黄国粮贸等大型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带动淮南农场、东风湖农场、正阳关农场、焦岗湖农场及怀远、阜南等县种植大户通过流转土地,发展规模化优质专用粮食生产6.8万亩。
优质专用粮食生产市场潜力大,效益高,但技术要求也高,需要开展作物单品种连片生产、单库存放工作,开展农产品品质和农药、重金属残留检测工作及绿色有机基地认证,构建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作为现代农业的领头羊,龙亢农场正抓住农业产业发展的新机遇,带动安徽优质专用品牌粮食规模化发展。” 王永玖告诉记者。
随着安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种优质粮食才能效益高”正成为越来越多种粮者的共识。安徽农业科技部门正在引导各地加快建设优质专用粮食生产基地,引领全省粮食产业绿色高质高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