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好木耳菌包,吉林省汪清县天平村村民陈军终于可以歇上几天,等天气转暖,就把菌包搬入大田。
“脱贫了,日子更有奔头。”靠着种植7万袋木耳,陈军和老伴两年前就脱了贫。在汪清县,小木耳成了带动近4万人就业增收的扶贫大产业。
4月11日,吉林省政府批复同意汪清县等5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双辽市等4个省定贫困县(市、区)脱贫摘帽。至此,全省的贫困县全部摘帽。
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吉林省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持续发力,从2013年至2019年,全省1489个贫困村和191万贫困群众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3.4%降至0.07%。
一个不落,夯实兜底保障
“以前,家里没钱看病,只能硬扛。”通榆县瞻榆镇西关村72岁的贫困户王秀兰一家“病怕了”。老伴高血压、糖尿病,儿子有精神疾病,前些年王秀兰还做了喉癌手术。
据介绍,吉林省贫困人口一半以上患有慢性病和大病,因病因残致贫比例高。全省上下全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啃下这块硬骨头。
去年8月,王秀兰和儿子先后到长春做了手术。“两人手术费用7万多块钱,各种报销政策下来,家里只花了6500多块钱。”王秀兰说。
县里为全村贫困户统一办理了门诊慢性病手册。慢性病门诊用药享受80%的报销,王秀兰老伴的慢性病也能“治得起”了。
目前,吉林全省县乡村卫生医疗机构全覆盖,贫困人口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大病兜底、一事一议“五道防线”全面夯实,住院、慢性病门诊报销比例分别达到90%和80%。
与此同时,吉林省控辍保学措施全面落实,排查出的10万多户贫困户存量危房全部完成改造,19.95万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全部解决。
聚焦精准,政策持续发力
“吉林省贫困人口分布广,每个县都有脱贫攻坚任务,而且无劳动能力贫困人口占比较高,为此,全省在精准扶贫上下功夫。”吉林省扶贫办相关负责人说。
今年,吉林省针对还未脱贫的5001户,每户安排1名乡科级以上领导包保,逐户逐人实施“菜单式”帮扶,同时安排5000万元资金“滴灌式”实施产业帮扶项目。
吉林省为无劳动能力贫困人口织密织牢综合保障网,将全省农村平均低保标准提高到每年4225元,设立每年每人240元贫困老年人补贴,对符合条件的全面落实低保、养老保险、特困供养、临时救助等综合保障政策。
今年,吉林省更加注重精准施策,把疫情对脱贫攻坚影响降到最低。
通化县和胜村53岁贫困户高廷华一家因病致贫。家里3口人,主要靠儿子高永杰外出务工挣钱。高永杰去年在浙江绍兴打工,今年初暂时无法返岗,家里没有收入。
村里帮他申请了为期3个月的“扶贫特岗”,在村里做疫情防控、护林防火工作。每月1000元的收入,解了一家人的燃眉之急。
应对疫情影响,吉林省打出政策“组合拳”:出台保就业稳收入等政策,开发扶贫特岗和临时性公益岗位,帮助外出务工贫困劳动力返岗就业;针对产粮地区贫困农村电价问题,还探索了“电费新增部分由省财政返还产粮县”等办法;创造性建立扶贫产业保险机制,参保的6.4万多贫困户可持续发展产业能力增强。
目前,吉林省着力完善返贫监测预警机制,将排查出的10325名脱贫人口、13603名边缘人口,全部纳入重点监测范围,及时帮扶。
因地制宜,壮大扶贫产业
作为农业大省,吉林因地制宜,谋划实施了一批种植、养殖项目,变“输血”为“造血”。近年来,吉林省仅利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实施的产业扶贫项目就有4751个,覆盖带动了每个贫困户。去年,全省贫困人口人均收入达到7718元,比2018年增长13.9%。
镇赉县是大兴安岭南麓特困片区重点攻坚县,以前贫困发生率高达20%以上。近年来,该县发展全产业链的现代化畜牧业,采取“政府+企业+农户”模式,投资2.5亿元,建设了4个大型养殖扶贫基地。
“养殖扶贫基地固定资产以租赁的形式由企业承包经营,租金收入分红给贫困户。”县扶贫办副主任鞠德岩说,每年仅特色养殖产业一个扶贫项目就实现收益960万元。
除了直接分红和带动就业,养殖扶贫基地的辐射效果同样明显。这两年,镇赉县黑鱼泡镇包金台村200多公顷地开始种青储玉米,供给附近的和合牧场,村里20户贫困户参与,高秀杰就是其中一户。
2018年,高秀杰家的地种上了青储玉米。“村里统一耕种,产量好,收入高,一年纯收入8000多元。”高秀杰因此脱贫了。
镇赉养殖项目每年所需青储饲料约1.8万吨,带动300余户贫困户参与饲料种植增收,还加速了当地种植产业结构调整。去年,依托大项目带动,镇赉县已实现户均增收2400元,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02%。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奋斗的新起点。”吉林省扶贫办相关负责人说,吉林省正在努力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建立防止返贫长效机制,确保如期高质量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