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京郊,赏春正好。在顺义区兴农天力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800亩的农业观光园里,成片的油菜花迎风舞动;设施大棚里,巴掌大的向日葵、粉红色的百合、小个头的格桑花……一朵朵竞相盛开,惹人喜爱。更为壮观的是合作社万亩示范区里种植的冬小麦,在暖阳下泛起滚滚绿浪直至远方。
蔬菜、花卉、小麦,几种作物在这里汇聚成天然的农业景观,再经过农田景观专家的精心设计,这个观光园成了近些年京郊休闲观光的首选“打卡地”。去年,这里也成为农民丰收节北京主会场,名气大增。
兴农天力农业观光园是北京景观农业十年来发展的一个生动注脚。早在2010年,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就以技术为支撑,专门开展景观农业的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并在京郊打造一批景观农田。为把这些景观农田推介给市民,2011年发起“北京农田观光季”主题公益活动,一年一届,延续至今。
如今,北京的观光农田已发展至14万亩的规模,农田观光季活动十年累计推介834个观光点,吸引游客6000多万人次,带动收入超25亿元。实践表明,北京走出了一条以农造景、以景促旅的景观农业发展之路。
注重品种引进与技术支撑,普通农田变旅游观光点
近年来,每到春季,到京郊观赏油菜花已成为许多市民的一种休闲选择,郊区也有不少主打油菜花主题的观光园。实际上,十多年前,京郊几乎没有油菜花种植。
从无到有,起始于2007年秋季,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从甘肃引进了越冬型品种进行试种,实现了北京冬油菜种植零的突破。经过3年的品种筛选、播期、肥水运筹等栽培技术研究,初步筛选出了适宜京郊种植的白菜型冬油菜品种,形成了北京地区冬油菜栽培技术规程。
“冬油菜在裸露农田治理和农田景观营造的过程中效果突出,播种的冬油菜抑尘率高达99%,同时良好的景观效果也带动了京郊旅游业的发展,冬油菜成为北京农田春季第一花。”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副站长朱莉介绍,为延长油菜花的观赏时间,该站又于2009年开始春油菜的引进与筛选,并开展春油菜错期播种技术的推广,让春油菜可以批次开放,延长花期。自此,油菜花成为4月-5月北京农田的主要观赏作物。
同样,原本是京郊农家房前屋后零星种植的向日葵,通过北京农技推广站的大规模引进杂交,目前品种达到了40余种,并形成了食葵沟域经济景观栽培技术、油葵农业文化创意栽培技术、切花向日葵周年生产栽培技术等多个种植技术。如今,向日葵遍布京郊,发展至1.6万亩左右,甚至走进了北京植物园、奥森公园等城市公园,成为一条条迷人的黄色风景线。
据统计,近十年,北京累计引进了油料、花卉、药材、蔬菜、杂粮五大类作物1134个品种,这些作物丰富了京郊的农田风光,并具备可赏、可闻、可吃、可养、可玩等5个维度,趣味十足。
与此同时,北京围绕农田视觉景观提升,还开展了景观营造技术研究,生态强化技术、产业融合技术的示范推广。在多种技术的支撑发力下,京郊农田的景观效果得到全方位提升,农田的生态功能进一步增强,同时沟域乡村旅游也加快提档升级。
产业融合改变单打独斗,品牌培育形成引领示范
北京景观农田发展初期,主要在农田中挖掘生活功能,在小麦田、水稻田举办播种、收获等体验活动,在油菜田、向日葵田举行观光活动。但是这种以开放农田为主体的发展模式,产生的附加值有限,同时分散的农田单打独斗,很难形成品牌合力。
为此,北京农技推广站围绕景观农业提升,以沟域经济为平台,进行了产业融合模式的探索和挖掘,穿点成线,打造了一批主题景观沟域和乡村旅游品牌。
兴农天力农机服务合作社原本是一个专注粮食生产和农机服务的合作社。2016年,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将该合作社800亩农业园作为农田生态景观的建设示范点。经过一年的规划服务、技术支撑和项目建设,合作社的普通农田一步步变成美丽的风景。2017年,合作社开始举办赏花等观光活动,门票收入超10万元。
“我们看到了发展景观农业的潜力,开始着手观光园的建设,到2018年,园区不仅有大量的蔬菜采摘棚,还有百草园、牡丹园等专类园,配套临时特色餐饮,另外流转1000亩地建设成景观田。”该合作社理事长陈领介绍,2019年观光园吸引了近20万人次的游客。
把视线移至房山区韩村河镇天开村,名噪京郊的“天开花海”就坐落于此。2014年,该园区依靠油菜和向日葵景观获得了当年“中国美丽田园”的称号。然而,由于向日葵忌怕重茬,园区亟须景观创新。为此,北京农技推广站协助引进了马鞭草、百日草、硫华菊等观赏作物,打造了春季油菜花、夏季各色草花、秋季菊花的三季有景看的农田景观。
经过3年的建设,彼时京郊同质化的农田景观越来越多,已不能对游客产生足够的吸引力。北京农技推广站技术人员与园区负责人协商,决定将景观营造的重点置于春秋两季,且将初期的农田花海景观转变为生态野趣农田景观,并专注高端群体。2019年秋季,园区吸引了高端户外活动品牌加入,通过举办露营等活动,实现园区景观和盈利模式的转型升级,为农田景观如何盈利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
以农造景带动富民兴业,正视问题整装再出发
“以农造景、以景带旅、以旅促农、农旅结合、协同发展”,这25个字是北京农田观光季活动坚持的理念,也是北京景观农业发展的方向。十年来,北京用实践证明,景观农业的价值就在于通过一产种植,形成富有乡村美学的农田景观,提升了乡村的整体风貌,在此基础上吸引资本下乡,通过开设观光园区、乡村酒店等产生就业岗位,从而吸引农民返乡就业,形成正向循环。
位于密云区太师屯镇车道峪村的“密云人间花海”就是这一理念的实践者。该园区以花卉营造景观作为核心吸引力,除了门票收入以外,还有配套的餐饮、娱乐项目、木屋住宿等,这些不仅为园区带来收益,也拓宽了该村村民的家庭收入。“村里很多人,都在景区挣工资。挣了钱,再把自家院子改成民宿,旅游旺季都一屋难求!”村民冯宝仓说。
有成功,也有失败。经过10年的大浪淘沙,如今,京郊景观农业站在了新的起点。未来如何发展,首先要正视和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当下,京郊很多观光园还是依靠单一规模化地种植园林式的花卉,模式简单,同质化严重,同时管理滞后,也缺乏长远规划。换句话说,不是在农田上种出一片花就算景观,景观需要满足游客的需求,结合当地的文化特点,能看得到田园风光,感受得到乡土气息,寻得到乡愁。
近年来,高端民宿成为京郊乡村旅游的热点,乡村游学、乡村康养等也在逐渐兴起。朱莉认为:“未来农田景观要成为这些产业的添彩点,在确保村庄及其周边的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坚持以农造景、以景促旅,为产业发展搭好台子,把自然景观、农田景观和人文景观有机融合,让乡村可以留住更多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