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始料未及的新冠肺炎疫情,起初还为农产品的供应链路带来不少阻点,但也打开了一个全新局面。直播带货、同城配送、社群营销……让不少生产经营主体一下柳暗花明,尝到甜头后,又借势开启了新的触网征程。
在浙江省湖州市,最近几个月,就崛起了一帮创业新军。大家围绕农产品电商的各个环节,有的组织货源,有的专注品控,有的完善包装,有的投身物流,还有的开起了直播,研发小程序等。记者发现,这些人中,很多不仅是盟友,还是同窗,均出身湖州农民学院。
湖州农民学院是全国首家地级市农民学院,创立十年来,共培养农民大学生8963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13964人,各类高级研修班培训学员2700多人。平日里,大家就常聚在一块“头脑风暴”,此次机遇当下,自然嗅觉敏锐、动作迅速。而其背后,离不开学校一直坚守的创业孵化理念。
源头培养:紧贴产业,引领发展
湖州是“两山”理论的发源地,也是浙江现代农业发展的排头兵。该市农业农村局调研员姚红健认为,发展生态经济和现代农业,除了资源禀赋以外,某种程度上更依赖于人才竞争,尤其随着经营层次的不断提升,这一要素愈加凸显价值。
为推动农民培训机制化,2010年4月,湖州市农办、浙江大学、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和湖州广播电视大学联合发起成立湖州农民学院。组织构架上,采取管委会领导下院务会议负责制,管委会主任由市委、市政府分管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担任,成员单位除发起单位外,还包括市委组织部、宣传部,以及财政局、农业局、教育局等部门。
湖州农民学院设于湖州职院,现任院长由湖州职院党委书记周家健兼任。在周家健看来,高素质农民培育涉及面广,多部门的通力合作、体制机制的创新,恰好为资源共享和要素整合创造了先决条件,同时又有湖州职院作为“大管家”,则有效保障日常教学管理的有序运行。
记者了解到,办学定位上,湖州农民学院成立之初就很清晰:围绕创业就业技能、现代农业推进、农民素质提升、美丽乡村建设,培育一批急需型、领军型、高端型农村实用人才。按照该定位,学院明确三大目标:学历+技能+创业。
对此,专业设置上,湖州农民学院扎根当地农业主导产业,课程内容同样围绕产业需求,不断进行调整和更新;师资队伍上,则打通湖州职院内外部资源,既有来自高校的理论派,也有来自一线农技推广的实战派,还吸纳了一批农业创业的精英派。
十年中,湖州农民学院完成了从适应人才需求,到通过人才培育,引领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最为典型的就是民宿课程的开发,对整个产业提升带来的显著效果。近年来,湖州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随之日益火爆,一大批传统农家乐亟待转型升级。
湖州职院旅游与公共学院教师钱晔自农民学院成立后,就一直教授休闲旅游的相关课程。“这些学员与全日制学生不同,他们来自产业一线,往往带着问题进课堂,来寻求解决方案,这也倒逼着我必须走在产业前沿。”钱晔说,每年他都要花大量时间调研民宿,来更新和扩充课程内容。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十年间,湖州民宿产业成了一面旗帜,当地农家乐升级同样跑出加速度。而这样的案例,这样的老师,这样的课程变化,在湖州农民学院中不胜枚举。
跟踪培养:扶上马,送一程
郑昱是湖州职院继续教育学院的副院长,她还有个身份:湖州市南浔区蔡海华家庭农场的校级指导教师。在这个基地中,还有两位指导教师,一位是浙江大学的贾惠娟教授,另一位是湖州市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副站长殷益明。
说起三位“师父”,40岁的沈李平满是感激。十年前,沈李平和妻子蔡海华双双辞职,回到老家和孚镇的双福桥村,流转了近100亩土地,搞起了葡萄种植。两人都是门外汉,碰了几次壁后,便一同走进了湖州农民学院,开始系统化地学习种植管理知识。
郑昱告诉记者,在培养方式上,湖州农民学院为每一个农民大学生创业基地,配备了“省市校乡、农科教技”四合一的专家教师队伍,即一名来自浙江大学或省农科院等省级指导教授,一名市级农技推广人员,一名乡镇基层老师,还有学院的一名创业指导员。大家亦师亦友,帮助解决学员创业的各种问题。而很多人毕业后,与母校的情谊并未就此告落,“智囊团”一路跟踪服务。
记者到访农场的前一年,沈李平做出了一个大胆决定,投入巨资盖了50亩的智能化连栋大棚,所种葡萄品种几乎换成时下最为热门的“阳光玫瑰”。“坦率讲,做出这个决定,是需要一定勇气的。我的底气,一方面来自于看好市场前景,另一方面有导师们的悉心指导,对品质有信心。”沈李平说。
让沈李平感动的是,贾惠娟十分繁忙,但几乎雷打不动,定期下到基地指导,平日遇到任何问题,一个电话就能请教,“不仅仅是技术,还有市场问题、营销问题,三位老师就像一股力量,推着你往前走,让你很安心。”
据了解,现在在湖州农民学院,经过培育和认定,像蔡海华家庭农场这样的农民大学生创业基地有85家,不仅有力地提升了主体的创业能力,也为学员们的健康发展、快速发展保驾护航,加足马力。
“我们鼓励农民大学生创业,他们在读期间,就可获得中级职业技能证书,而且只要被认定为创业基地的,还在能毕业后获得长期跟踪服务,为创业提供各种支持保障。”湖州职院继续教育学院院长钱伟茂说。
多元培养:为融合发展赋能
回忆起两年前的培训,湖州明湖水产育苗有限公司的老板徐文明仍是心潮澎湃。那个冬季,生意越来越难做,他的心情也不免陷入低落。可五天交流下来,徐文明豁然开朗:“作为农场主,不仅要懂技术,更要懂政策、懂市场,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融合,才能不被行业淘汰。”
2018年12月10日,湖州职院、湖州农民学院和上海市农广校联合主办的“上海湖州两地青年农场主联合培训班”鸣锣开讲。其目的就是通过培训指导、加强交流,实现优势互补,来推进两地农业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同时提升学员的创新理念和创业兴业能力。
整个联合培训为期一年,分为视野拓展、能力提升、创业辅导、成果分享四个阶段,如今已举行了两期。记者发现,很多学员在结业后都深感获益匪浅,甚至还有不少从同窗变成了合伙人,有的在这次“充电”后,又将事业往前迈出了一大步。
对这种培养方式,湖州咩咩羊牧业有限公司的老板项继忠就颇为赞赏。51岁的他,蹬过三轮、开过出租、办过厂子,在六次转行后,终于在湖羊事业上功成名就。项继忠爱钻研,也爱读书,在湖州农民学院,一路从中专到大专,又从本科到省高级畜牧师。
如今,项继忠的湖羊事业干得风生水起,接下来,他还计划构建一条集繁育、养殖、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条。谈及经验,他说:“创业不是闭门造车,必须取他人之精华,创自身之特色,做到人有我优。”
“未来农业,一定是三产业融合发展。因此,湖州农民学院除了提供必要的创业支持与服务以外,还要提供融合发展的各种营养元素,以实现多元化培养。”周家健告诉记者,一直以来,湖州职院的教师资源全部向农民学院开放共享,“因此学员来上课,除了农业老本行,还会接触到电商、物流、文创、旅游、法律、管理等各个学科。”
创业需要扶持,更需要平台和氛围。由此,在2018年6月,湖州农民学院专门成立“农民大学生创业联盟”。作为联盟会长,项继忠深有感触:“过去,养羊的只管养羊,绕来绕去都是圈里人。有了这个平台,我们跟各个产业、各个环节、各个专家都有了对话渠道。”
十年树木终成荫,如今在湖州农民学院,出现了两个令人兴奋的现象:一方面,学员之间自发组建各种交流圈,不断交融、交叉,碰撞出激烈的火花;另一方面,以创业基地为圆心,一传十、十带百,呈星火燎原之势。而十年中,湖州农民学院在办学体制机制、人才培养体系、教育教学模式等方面的创新实践,也得到了国内专家的高度评价。
在姚红健看来,尽管培训是短期的,主要解决当前具体问题,但培育却是长期的、全程的、多元的,特别是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农民素质要求在不断提升,只有真正从“培训”走向“培育”,才能为人才振兴、产业兴旺赋能,才能让创新创业的土壤更加肥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