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山东省诸城市把农机跨区作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来抓,小麦跨区机收服务曾一度成为该市农民增收致富的“保留节目”。经过22年的发展,小麦跨区作业在机手心中的定位如何?面对疫情及天气等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又给“麦客”带来了哪些变化?在跨区作业即将收官之际,记者深入该市进行了调查采访。
优化装备,拼的就是作业效率
“今年春季雨水偏多,跨区机收比往年早了一个星期。”近日,率领作业队赶回家乡的“麦客”王方超,向记者描述了他们今年“三夏”的“跨区机收行军路线图”:“我们5月24日中午赶到了涡阳,6月3日连夜赶回临沂,最后回到家乡诸城收割小麦。”
28岁的王方超从事跨区机收10个年头了,每年到了小麦收获季节,他就像候鸟一样,追逐麦浪。“跨区机收作业重要的环节就是打好各地小麦成熟的时间差,发挥机械的作业效率,尽最大努力多收割。”王方超说,可是今年安徽、河南小麦都提前收割,时间差没拉开,许多订单都接不了,收割机作业效率大打折扣。
“一方面订单减少、收割机作业效率不高;另一方面小麦机收价格大幅度下降,涡阳地区从去年的70元/亩降到今年的60元/亩,人工、运输、柴油、餐饮等成本再加上机器折旧,收1亩地最多也就挣十几块钱,机手收入估计要下降1/3。”谈起今年机收的“收成”,王方超皱起眉头,他更心疼农机手,“为了看清麦茬高度保证作业质量,他们往往要站着开收割机,任务紧时一站就是一天,非常辛苦。”
“作业价格下降是必然的事。”来自诸城市舜王街道马兰河子村的“职业麦客”周奉全,早有了心理准备。这些年国家农机购置补贴力度很大,各地智能大型收割机越来越多,小麦机收这个行当拼的就是机器的作业效率。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周奉全语气里透着满满的自信,这种自信来自周奉全驾驶的雷沃谷神GE80S-H轮式谷物联合收获机。周奉全高兴地告诉记者,前不久他刚刚购买的这台价值14.4万元的“新利器”,政府一下子就补贴了3.04万元。
每一款产品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真正能读懂它们的正是它的用户们。那么,雷沃谷神GE80S-H轮式谷物联合收获机缘何能让周奉全情有独钟?周奉全说,高速、高效、高舒适的“三高”全新体验和人性化的设计,不愧为小麦联合收获机中的“王炸”。
“现在这个局面对跨区作业机手是非常不利的。”周奉全认为,现在跨区机收这个行业正在洗牌,也到了转方式的时候了,那些拥有先进农机的机手组织或者机手合作社将会越做越大。
扬长避短,挣到钱才是关键
“合作社‘三夏’跨区作业的大部分机手早已到达预定地点展开作业,由于家里有点事情要处理,就没有随‘大部队’出征。”近日,接到记者电话的时候,诸城市贾悦镇西徐宋村机手马金华正在为第二天的跨区作业计划着路线,“我准备先去河南尉氏县,它是我们每年跨区作业的老地点,随后转去山东莒县,最后回到家乡诸城。”马金华说。
作为有着多年跨区作业经历的“资深麦客”,马金华身上的担子并不轻松。每年4月底到5月初,他便开始联系以前的“老熟人”,询问土地情况、种植面积、作物成熟时间以及收割价格等。“现在跨区作业越来越难做,机具保有量不断增加,我们需要早早地联系经纪人,事先跟人家签订好订单,‘三夏’就这几天,如果让别人抢走了订单就会得不偿失。”在马金华看来,自己辛苦点没有关系,但面对跨区机收的作业半径不断缩小,如何让大伙儿挣到钱才是关键。
遇到同样问题的还有诸城市支农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淑全。他告诉记者,这几年各地都在推广大中型农机,作业效率高、补贴力度大,机械保有量基本饱和。加之,很多当地人也都成立了合作社,市场竞争压力必然会增加,导致作业价格低,机手收入受影响。“现在跨区作业没有以前效益好,今年合作社只组织了5台小麦收割机去跨区作业,别的就留在当地作业。除了市场竞争压力外,跨区作业成本也比较高。”他算了一笔账,一台机器油费大概10多元/亩,将人员的住宿、吃饭、加油、维修等费用加起来均摊到每个人身上大约25元,有些特殊因素造成的成本忽略不计,比如有时到得早需要住酒店,有时赶上下雨天就得耽搁作业时间,加上这些,成本的花费就加大了。即便如此,这些“麦客”们还是竭尽全力为不同地区的农户提供最为周全的服务。“每年都跨区作业已经养成了习惯,再说我们要为老客户负责。同时,合作社也将会逐步转变方式,扩大服务范围,增加服务项目。”杨淑全说,“‘三夏’跨区作业还是太辛苦了,年纪稍大点的人都吃不消。不过在装备这方面每年厂家都在改进,比以前舒服一些,所以还想再坚持坚持。”杨淑全说。
转变方式,向全产业链扩展
有这样一组数字:自1995年起,诸城市连续22年组织大规模小麦跨区机收作业,2009年达到最高峰,当年组织了1000余台小麦联合收获机,30个作业服务队参加跨区机收作业,完成机收面积100万亩。而今年,上级主管部门分配给诸城市的100个跨区作业证,被“认领”的不足1/3。跨区作业证被“冷落”的背后,又说明了什么?记者在采访中找到了答案。
不久之前,“夫妻车”“父子车”“家庭车”还格外惹眼,曾是跨区作业农机手追捧的时尚和“三夏”跨区麦收一道亮丽的新景观。马兆星是当地有名的跨区作业能手,曾创造过当年购机当年赚回成本的纪录。当年,他带领的兆星跨区作业队曾被山东省农机局命名为“明星农机跨区作业队”。在马兆星的影响下,儿子马金伟早早地就喜欢上了农机这一行当,虽然年龄小,但通过几年来跟随父亲走南闯北,风里来、雨里去的摸爬滚打锤炼,对跨区作业也非常在行。“父子兵”分工协作、配合默契,明显比单机户效率高、收割质量好,这不仅让被服务的农户高兴,也令许多单机作业农机户羡慕不已。因此,他们的“父子机组”在“业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近日,记者在位于诸城市贾悦镇西徐宋社区的兆星收割机技术服务部见到马兆星时,他正在维修一台小麦联合收割机。当记者问及今年为何没有参加跨区作业时,他的回答简单直接,原因就在于收割小麦实在赚不到钱。
“以前,我最多时候组织过30多台收割机进行跨区作业,但这些年各地机器越来越多,即便我们出去跨区作业也挣不到多少钱。”谈到这些,马兆星略微有些失落。从去年开始,马兆星转变思路,将合作社工作的重点从跨区作业逐步转变到本地农事社会化服务。“在搞好当地全程机械化订单作业的同时,我还开展联合收割机维修和技术服务,合作社也将会逐步转变方式,扩大服务范围,增加服务项目。”面对未来,马兆星信心满满。
相比马兆星,诸城市百兴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志海更是将重点放在了“全产业链”的建设上。随着各地机具保有量的不断增加,小麦跨区机收作业竞争越发激烈,跨区机收不再是社员们的“宠儿”。近几年,王志海带领合作社走多元化发展之路,打造了统一耕种、统一种子肥料、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收获和粮食加工储存等一体化农业生产模式。如今,已有1300多个农户成为百兴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受益者。
“今年合作社要大展拳脚,实现全产业链的发展,包括收割、播种、植保、烘干、贮存等环节。”王志海告诉记者,“三夏”就是与时间赛跑,抢占农时一刻都不能放松。合作社的万亩小麦和周边村庄的小麦也够我们作业了,社里拥有150多台(套)机器,齐上阵为整个“三夏”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