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按照农业农村部的部署,牢固树立“节水增产、节水增效、绿色发展”理念,加快落实《国家节水行动方案》,稳步推进全省节水农业发展,近年来取得了较大成效。
一是农田节水技术快速应用,农业抗旱减灾能力显著增强。截至2019年底,全省节水灌溉面积达2200万亩,其中喷灌270万亩,微灌65万亩,管道灌溉1865万亩。二是墒情监测基础逐步夯实,测墒灌溉应用面积逐年增长。目前,全省已建立333个农田监测点,建成63个墒情自动监测站,组织51个县定期开展监测,在春耕备播、夏收夏种、秋冬种等关键农时季节,实施加密监测,科学制定灌溉措施,服务全省农业生产。全省测墒灌溉应用面积达2805万亩,呈逐年增长的良性发展态势。三是水肥一体化模式不断成熟,农田水肥利用率明显提高。在全省建立了16个水肥一体化示范区,针对规模化种植,示范推广喷(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推进物联网水肥一体化融合,促进技术模式不断成熟。
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大力推广旱作节水农业技术。一是调整种植结构,推进结构节水。在豫西丘陵山区,立足水资源紧缺现实,引导农民调减高耗水作物种植面积,积极发展大豆、高粱、谷子等耐旱作物。近4年累计调减玉米400多万亩,增加大豆种植面积80多万亩、高粱10多万亩。二是培育耐旱品种,推进品种节水。围绕旱地农业发展,积极引导科研院所和育种单位,开展农作物抗旱品种选育推广,不断挖掘品种的节水潜力。先后选育推广了洛旱、运旱、长旱系列旱地小麦品种,年推广种植面积300多万亩。三是推广旱作保墒,推进技术节水。利用各类涉农项目资金,强化引导,大力推广免耕少耕、机械深耕、秸秆覆盖、抗旱保水剂等旱作保墒技术,实现土壤蓄水率增加10%~20%,降水利用率提高10%以上,水分生产效率提高0.1kg/m3~0.3kg/m3,亩均增产10%~30%。
不断强化墒情监测工作,全面提高农田科学灌溉水平。一是建立覆盖重要粮食产区的墒情监测网络。立足减少农田灌溉用水和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组织开展常年监测,定期发布墒情信息,指导农民科学灌溉、科学抗旱。年累计开展监测1100多次,发布各类墒情简报1200多期。二是开展节水集成技术试验示范。针对不同气候条件和水资源状况,积极开展节水技术试验研究和技术模式创新,筛选适合该省的节水新设备、新肥料和新产品,探索总结水分管理与科学灌溉新技术,科学制定节水灌溉集成技术模式。三是因地制宜推广节水灌溉方式。按照节约地下水、留住天上水、保住土中水的思路,因地因水制宜,比如在大田作物上探索推广微灌、伸缩式喷灌等先进模式,减少农田输水、灌水损耗。
紧紧围绕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快推进水肥一体化发展。“十三五”以来,河南按照“肥随水走、以肥促水、因水施肥、水肥耦合”的技术途径,通过在不同类型区开展技术集成创新试验,逐步形成了适合不同作物应用的水肥一体化技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