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是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以来,全省聚焦“确保按时打赢”,严格对照农业产业革命“八要素”,大力推广“五步工作法”,以茶叶、蔬菜等12大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为主导,做大规模,做出效益,让农民成为了产业发展的最终受益者。通过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上半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1720.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4%,增速较一季度加快2.5个百分点。不仅为经受住了新冠肺炎的考验,还为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产业基础。
眼下,正是百香果成熟的季节,在贞丰县鲁容乡的百香果基地,工人们正忙着采收今年第一季百香果。贞丰县鲁容乡鲁容村村民岑元行说:“一天上班八个小时,差不多100块钱,一个月结一次账,和在外面打工都差不多的。”
北盘江边的鲁容乡85%的土地都是坡度在25度以上的陡坡和荒坡,产业发展极其困难,群众长期种植广种薄收的玉米等低效作物,是全省20个极贫乡镇之一。
2018年,贞丰按照农村产业革命的要求,结合低热河谷的气候特点,选择百香果为“一县一业”的主导产业,并鼓励村民流转土地,共同发展。“以前我们种苞谷的产量、收入很低,现在一亩百香果的价值收入1500到1600块钱,一年结果三次,跟公司、合作社学到了技术,老百姓现在很高兴,工作很努力。”贞丰县鲁容乡鲁容村村民李顺兵说。如今,鲁容乡的百香果已经发展到一万三千多亩,每亩产量近2000斤,带动贫困户180多人,年人均增收近3000元。
因地制宜,高效发展。作为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靠传统的、常规的办法来抓农业结构调整,难以在短期内实现,必须采取超常规的、带有革命性的举措促使其全面变革。
2018年,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在全省铺开,当年就调减低效玉米种植785万亩,推动农业产业增加值增长6.9%,增幅居全国之首,产业革命的效果显著。
2019年全省上下掀起了深入推进坝区产业结构调整热潮,同时明确由12位省领导领衔,系统推进茶叶、水果、辣椒等12大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以县为单位整体推进农村产业革命。
在这场革命中,“转变”成了关键词:推动全省农业产业从自给自足向参与现代市场经济转变、从主要种植低效玉米向种植高效经济作物转变、从粗放量小向集约规模转变、从‘提篮小卖’向现代商贸物流转变、从村民‘户自为战’向形成紧密相连的产业发展共同体转变、从单一种植养殖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转变。
一场革命,六个转变,贵州已有7万多个合作社, 627万户农户参与到农村产业革命中,12大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正在全省大地上蓬勃发展,让沉寂千年的土地焕发生机。
今年上半年,全省投产茶园面积达到615万亩,产值380.4亿元,同比增长10.77%。食用菌已完成种植规模21.67亿棒,产值62.8亿元,同比增长29.5%。辣椒已移栽面积545万亩,产值28.53亿元,同比增加53.9%。
用好“主力军”,决战“主阵地”,这场产业革命的“主阵地”,放在了全省1600多个500亩以上坝区。在榕江县的车江万亩坝区,现代高效农业蓬勃发展,带动周边1万多人增收。在瓮安县金竹坝区,底薪加提成的网格化管理方法,激活了村民们发展产业的积极性,使坝区的亩产值达到12000元以上。在遵义市汇川区观坝坝区,订单种植模式打通了新品种“亮剑黑茄”销售渠道,覆盖农户10多万人。截至目前,全省坝区土地流转率达到52.7%,坝区亩均产值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的2.1倍。
强力推进12大农业特色优势产业,2019年,贵州农村产业革命带动111.8万贫困群众增收,为贵州聚焦“9+3”县区,攻下最后的贫困堡垒筑牢了基础。
曾维国是纳雍县大寨村的贫困户,常年在外地打工。今年受疫情影响,没能外出的他应聘到了家门口的红托竹荪基地。他说:“现在在这里种竹花(食用菌),一个月工资一个人2600元,夫妻两人5200元,可以照顾孩子上学,可以照顾家里老人,我们是很满足的。”
寨乐镇的特色食用菌基地由县里的国有企业打造,目前已投产红托竹荪四季出菇大棚900多个,带动贫困劳动力就业700多人。“我们公司按照721的模式,70%的利润给合作社联结的贫困户,20%作为合作社的发展基金,10%作为公司自身的积累和发展。此外,我们还大力开发了就业岗位,确保农户稳岗就业,持续增收。”贵州金蟾大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郭明说。
以产业促就业,以就业促脱贫,今年上半年,全省龙头企业带动农户211.8万户,户均增收6835元;其中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38.3万户,户均增收7005元。坚定不移推进农村产业革命,深刻地改变着全省的农业产业结构。
今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贵州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更加全力以赴地推进农村产业发展,以一刻也不能停、一步也不能错,一天也不能耽误,攻克最后的贫困堡垒,彻底“拔穷根”“摘穷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