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绿油油的水稻随风摇曳,置身宝坻区八门城镇前辛庄村一望无际的稻海中,仿佛闻到了香喷喷的米饭味。
“这个村仅有可耕地628亩,原来大部分是低效益的旱田。在国家种粮政策的扶持下,近三年开始改种经济价值较高的水田。2019年,‘稻蟹’立体种养达到230亩,每亩收入达到1200元,有力地促进了产业发展和村民就业增收。尝到种粮的甜头后,今年,全村水稻种植扩大到500亩了,目前长势良好,丰收可期。”驻村第一书记张伟告诉记者。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吉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我们下一步工作指明了方向,极大鼓舞了基层干部群众信心。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疫情之下,把粮袋子牢牢抓在自己手中显得尤为重要,保证粮食安全与主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成为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市农业农村委党委书记、主任沈欣表示,“天津市按照中央要求,毫不放松粮食生产,坚持‘耕地不浪费一分,大棚不浪费一座,鱼池不浪费一坑’的原则,能种尽种,千方百计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稳定。”
天津市粮食生产保持较好发展势头,粮食总产量连续三年达到200万吨以上。随着城市规模扩大,天津市粮食总消费量持续增加,粮食自给率一直稳定在30%左右。作为直辖市,在全国粮食主销区中,自给率保持较高水平。统计显示,2019年天津市粮食播种面积508.9万亩,粮食总产量223.25万吨,全市粮食自给率32%。今年,天津市157.45万亩夏粮生产再创佳绩,呈现出“面积增、单产增、总产增”的大好局面。
“连日来,全市农业部门纷纷表示要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和忧患意识,始终把粮食生产放在最重要的战略位置,千方百计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只有这样,当真的挑战来临时,我们才不会恐慌,才不会措手不及。”市农业农村委总农艺师张建树介绍,为进一步加强粮食生产基础保障能力建设,各涉农区积极采取有力措施,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为端稳中国人自己的饭碗贡献力量。
──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按照国家下达任务要求,圆满完成17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的划定工作,其中小麦150万亩、水稻20万亩,保障口粮作物的土地资源。
──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落实国家“藏粮于地”粮食安全战略,不断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到2020年完成336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
──实施小站稻振兴战略。通过标准体系构建品种研发升级、高端品牌打造、绿色技术提升、生态环境改造、三产融合发展、经营主体培育、特色文化传承等八大行动,做精做强天津小站稻,今年小站稻种植面积达到80万亩,计划到2022年种植面积达到100万亩。
──加大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力度。按照每亩95元标准对种粮农户进行直接补贴,实现了“应补尽补”,全市共落实2019年补助资金4.79亿元。
──加大地力提升保护。积极开展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工作,鼓励有条件地区采取休耕形式种植油菜、二月兰等绿肥作物还田,培肥地力,有效提高粮食持续生产能力。
伴随经济社会发展,天津的农业已不再满足仅仅吃得饱、能满足基本需求上,而是大力开发推广那些符合都市需求、符合市民口味的农业特色优质新品种,不断改进实用生产新技术,降低人力物力成本,向科技要效益、用科技促增收。依托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天津市在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大道上正阔步前进。
据了解,农业农村部今年首次下达粮食生产任务指标,明确要求天津市粮食播种面积和总产量不低于2019年生产水平,即粮食播种面积508.9万亩,粮食总产量223.25万吨。
“天津市要在超额完成农业农村部下达天津市粮食生产指标基础上,力争用两年时间实现粮食自给率达到40%,口粮(水稻小麦)自给率达到60%的目标。”市农业发展服务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总书记的讲话,鼓舞广大农业工作者和农村群众干劲更足。大家有决心和信心,再接再厉搞好粮食生产,眼下要扎扎实实抓好田间管理。从全市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生长情况来看,如果后期没有大的自然灾害,今秋肯定又是一个丰收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