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内蒙古南大门的乌兰察布市兴和县,距离北京240公里。随着京蒙帮扶高质量互动和对接,来自延庆区的资金、技术、人才和产业项目在这片广袤的草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帮扶“对上了口”
在延庆区帮扶下,兴和县立足天然地域和自然优势,着力打造面向首都的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以“北薯、中菜、南杂粮”的种植格局,深入推进马铃薯、冷凉蔬菜、杂粮杂豆、生猪、肉牛、肉羊、肉驴等优势农畜产品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标准化发展,走出了一条无公害、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生产的新路子。积极探索建立了“企业+车间+贫困户”模式,有效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发展动力,推动各类产业协同发展,让更多兴和产品走出兴和、走进京津冀、走向全国。
在延庆区帮扶建设的一家现代化农场蔬菜大棚里,一个个成熟的西红柿挂满枝头,地里的黄瓜也爬满了藤架,西瓜又大又圆,整个大棚内一派丰收景象,贫困户黄文清和另外两名农户正忙着采摘,他们自豪地说:“这些新鲜蔬菜直接供应北京市场。”
黄文清是阳坡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以前收入不稳定,生活过得捉襟见肘。农场的蔬菜大棚建好以后,黄文清被安排进棚上班,每月增收2000元。说起精准扶贫,黄文清激动地说:“帮扶对上了口,日子不再苦。”
产业“握紧了手”
延庆区还帮助这家农场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联合3个行政村的859户农民,组建了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农民+合作社”为主体的运营模式实现精准脱贫。目前,已经带动周边8个村委会创收,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直接受益,其中包括48名残疾贫困人口。
2019年,延庆区挂职干部、兴和县副县长肖锋多次往返兴和、北京两地,为这家农场挂上了北京市外埠食用农产品基地的牌子,拓宽了该农场产品进京销售渠道。
到2019年年底,兴和县87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序列,贫困人口剩余143户327人,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的13.02%下降到0.12%。
加大帮扶力度保障脱贫不返贫
2018年以来,北京市在兴和县共实施京蒙帮扶项目43个,总投资2亿元,受益贫困人口13100人。
延庆区70家机关单位、医院、学校与兴和县贫困村及相关部门建立结对帮扶关系。22家企业和7家社会组织到兴和县对接交流,捐赠社会帮扶资金1293万元。
当地引进大北农、北京绿山谷芽菜、沃圃生、北京佳泰、北京燕阳5家京企,完成投资11908万元,建档立卡贫困户1222人受益。在延庆区建成了北京市消费扶贫双创中心延庆分中心,实体店面达260平方米,截至目前,通过各种渠道,销售兴和县特色农产品共计约1507万元,带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875人受益。
今年,延庆区还选派26名专业技术人才赴兴和县挂职交流,继续加大帮扶力度,持续保障脱贫不返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