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促进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矛盾、缩小城乡‘数字鸿沟’的迫切需要,也是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索朗多吉委员在民族界别小组讨论中建言。
“要致富就修路。现在还有一条路要通,那就是信息高速路。”湖北省英山县温泉镇百丈河村党支部书记王金初代表说,“全村一半的农户都买了电脑,互联网也接到村里了,现在就是如何利用互联网促进农村发展。”
吴鸿委员说,农村电子商务虽然带来了较强的创富效应,但不少农村地区基础设施较差,对人才的吸引力也十分有限。建议将政府资源聚焦于公共服务和生活服务,筑巢引凤。
“浙江临安有个小山村叫白牛村,村里主要经济作物为祖辈世代种植的山核桃。去年该村网销山核桃及加工产品突破2亿元。我到村里一家网店去调研,店主说,去年竟发了25万个快递包裹,营业额达2000万元。”徐向东委员对记者说。
信息化正在成为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改变着农村的面貌:从那些奔波在乡村公路上的快递员身上,从那些守在手机前刷屏获取知识、提升生活品质的年轻人身上,从那些利用物联网养鱼养虾的渔民身上,甚至从那些通过现代物流快速进入城市家庭的新鲜农产品身上,足可以看出信息化在农村,带来的将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现实的和可以预见的都让“三农”充满了无尽的希望。然而把视角放大到整个农村,尤其是那些稍微偏远地区,我们不得不说,相较于城市,农村信息化依然是个短板。以致在这次两会上就有代表提出,在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加快的今天,搭不上信息化这条通道的村庄,有被越甩越远的可能。
“智慧农业”,要走的路还很长
这些年来,物联网、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等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使生产环节实现了智能控制、精准运行和科学管理,提高了农业生产的自动化和组织化水平,已成为促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其中老百姓耳熟能详的,就是“智慧农业”。
那么,“智慧农业”是什么样子的?
柯炳生委员对记者说:“在黑龙江,一些农场用上了物联网,大田里的传感器监测温湿度等信息,农民在电脑、手机上就能看到,动动手就能种田;在江浙一带,不少水产养殖户利用物联网监测水质,减少了人为判断的失误,减轻了养殖的劳动强度;在一些大的养殖场,物联网实现了智能恒温控制、饲料投喂以及产品销售追溯。”
信息化使农业变得“智慧”起来,在农业增产增效、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显露优势。“农业信息化是现代农业的制高点,对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有重要作用。”全国政协常委陈章良说。
“我们齐齐哈尔市在农产品生产的全过程中广泛应用信息化手段,通过物联网把基地的生产方式、产品的流通过程透明地呈现给消费者,由政府监督变为消费者参与的全链条式、全过程、全透明的监督,有力地推动农业实现质的飞跃。”谭志娟代表说。
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各领域的应用日渐深入,对农业产业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覆盖部省地县各个层级的12316全国农业信息服务平台体系,也在为广大农民提供及时、准确、有效地信息服务。2013年起,农业部还启动了物联网区试工程,目前,天津设施农业与水产养殖物联网试验区、上海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试验区和安徽大田生产物联网试验区建设成效显著。
然而在大部分地区,以信息化装备农业还远未起步。“近年来,我国农业信息化工作侧重于推进电子政务和传播涉农信息,而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和服务‘三农’还很欠缺。”施中岩委员认为,农业信息化步伐亟待加快。
在推广主体上,张近东委员建议,要扶持龙头企业建设现代化农业生产基地,鼓励他们借助移动视频监控、二维码、物联网等技术,实现农产品溯源管理和全程监控,推动农产品标准化、专业化生产。
“从世界范围来看,农业数据库技术、农业专家网络系统、精准农业技术等在现代农业技术中占领先地位。要因地制宜做好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优先发展农民看得见、用得上、接地气、能赚钱的农业信息技术,真正给农民带来实惠。”施中岩说。
电子商务,喜悦与掣肘并存
数据显示,农村的电商发展迅速,去年销售额已超过1400亿元,正在成为引领农民,特别是引导农村农副产品走向市场、走向全国,甚至走向世界的一个新增长点。
“丽水是全国农村电商发展最好的地方之一,9个县有7个入围‘全国电商百佳县’,目前开办网店8300多家,年销售额达38亿元。”浙江省丽水市委书记王永康代表说,“去年丽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635元,增幅连续第6年全省第一,9县农民收入全部超万元,全部摘掉了‘欠发达’帽子,农村电商发展功不可没!”
借助于互联网,农村电商把城市和乡村两个市场零距离地连接起来。同时打破的还有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和信息不对称,进而倒逼农村产业的转型升级。
“农村电商是农民的‘千里眼’、‘顺风耳’,让农民可以走出去、请进来。通过网络,农民知道市场需要什么,进行有计划的种植、加工,减少盲目种植,农民可以把农产品卖到更大市场,还能买到价格公正的化肥农药,解决卖难买贵的问题。”李士强代表说。
有的代表还表示,电商经济还为农村就地城镇化打下了基础。
“农村电子商务改变了传统的经济空间布局,让农村有机会以较低的成本加入,直接对接全国和全球大市场,发展商业、制造业和服务业。”吴鸿委员分析说。
“尽管很多省市都在推进电商发展,但离充分发挥其作用还相去甚远,农村电商发展总体还处于初级阶段。”熊贵立委员说。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电子商务、物流快递等新业态快速成长”,并提出要“把以互联网为载体、线上线下互动的新兴消费搞得红红火火”。这也正是给农村电商提出了要求和希望。
“要制定以政府为主导的农村电商服务保障体系,支持电商交易平台和服务平台建设,引导社会及企业投入,建立商业化运行的服务模式,既解决政府有效投入不足,又促进农民增收,形成多赢局面。”熊贵立委员建议。
李士强代表建议:“从资金上加大对有利于农村电商发展的新兴企业、高科技企业的扶持,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促使电商深入农村组建线下电子商务服务点,不仅帮助农民在网上购买城里的优质工业品,更能通过服务点实现农产品外销和农产品品牌化运作。”
对农村电商面临发展空间不足的难题,吴晶委员建议:“政府要在保证耕地红线的前提下,探索农村、县城电商产业园的建设,提供优惠入驻条件和完善的配套设施,引进多层次的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商,让电商创业者能够就近入驻,解决发展空间问题。”
“最后一公里”,多方努力打通
“农村农业信息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在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等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李士强说。
然而代表委员们也提出,推动信息化助力农村实现“弯道超车”,“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必须解决。
“首先是基础设施问题。”徐向东说,“2013年,农村宽带人口普及率仅为6.3%,农村网民网上支付使用率仅为25.7%。物流快递、公共服务等方面相对都比较滞后,尤其是山区县物流还远未实现村村通。”
“今年要全面推进‘三网’融合,加快建设光纤网络,大幅提升宽带网络速率,发展物流快递。”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这对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改善来说是个利好消息。
李士强建议:“尽快建成村级信息网络体系,实现村村能上网。按照乡镇补贴一点、村里出一点、电信企业优惠一点,使宽带网络连到农家。同时,降低农业信息费的收费标准,鼓励农户上网。”
“要对农民购买的信息化基础设施进行财政补贴,为农民提供适合他们的终端设备,如价格低廉的手机、电话、电脑等。”熊贵立说。
在更多地区,由于没有村级信息服务网点,农民依然享受不到网上卖农产品、购物、充值缴费等便利。2014年,农业部推出“信息进村入户”工程,计划在10个省建成一批村级信息服务站。农业部表示,未来将整合“公益服务、便民服务、电子商务、培训体验服务”四类服务,构建“政府、服务商、运营商”三位一体的推进机制,最终在每一个行政村都实现四类服务进村。
对如何建立乡村信息服务点,施中岩建议:“乡村信息服务站可与党员远程教育点、文化书屋等合并,也可利用协会、合作组织以及经纪人、种养大户的力量建点。服务站建设要完善人员、设备、场所、制度,鼓励其运用网络、广播电视等多种信息传播途径,开展面向农民的多元化信息服务,防止重建轻管的现象发生。”
“不容忽视的还有人才问题。”王鹤龄委员说,“很多农村大都是留守老人和妇女,他们不会也不习惯使用网络,基层政府应当组织培训,培养农民的信息意识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另外要培养一批既懂信息技术,又懂农业生产的复合型人才,为农业信息化提供智力支持。
冯克:抓住“互联网+三农”的时代契机
从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互联网+”的概念后,它就在“两会”舆论圈呈现出刷屏之势,高居热搜词榜单前列。总理强调,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把以互联网为载体、线上线下互动的新兴消费搞得红红火火。
其实,互联网等信息化技术绝非新兴产业专属物,“+”本身就象征着无限想象和可能。如果说传统农业、落后农村、弱势农民在奔向现代化的征途上,能否有一个后发制胜的超车弯道,“互联网+”必定是一次时代赋予的绝佳契机。
从宽带进村、信息入户到农业综合服务、政务信息平台的建设,再到“智慧农业”、农村电商,我国农业农村的信息化步伐未曾停歇。然而,城乡数字鸿沟、农村信息孤岛仍普遍存在;以信息技术推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的能力还比较欠缺;部分地区信息服务基础薄弱,农民信息获取能力差,信息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让“三农”发展搭上“互联网+”的信息化“高铁列车”?
要加速“硬件”配置,实现“互联网+农村”。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光纤进村入户工程必须提速,乡村信息服务站更要有屋、有人、有设备。抓紧把农村电子商务的配套设施纳入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统筹考虑,对所需的仓储、公共服务设施要有前瞻性的设计,同时利用电商企业等社会资本,完善乡村物流配送体系,催生千万个各具特色的“淘宝村”遍地开花。
要加快“软件”升级,实现“互联网+农业”。针对“智慧农业”投入高、涉农企业望而却步导致带动力差的情况,设立专项补贴撬动社会投资,推进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3S等现代信息技术和农业智能装备在农业生产经营领域的示范应用。同时,有针对性地充实和更新农业信息系统,说白了,就是要增加农民最想知道现在又缺乏的内容,比如“春天种什么对,秋天卖什么贵,买什么生产资料最实惠”。
要培育人才支撑,实现“互联网+农民”。网络通了还要会用,农民共享信息化红利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最终决定于农民对技术的掌握和运用能力。要鼓励大学生村官、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人员和部分个体经营户成为农村电商创业带头人,带动新型职业农民、家庭农场主、合作社社员广泛成为拥有互联网思维、掌握信息化技术的市场主体,品尝到信息化结出的硕果。
如此,“互联网+”不仅不会成为城乡差距的新表现,更会成为倒逼“三农”改革的新动力,让农业、农村在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插上信息化翅膀,牵引亿万农民实现在宽带上增收、在键盘上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