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怀远县古城镇水海村地界的一条公路旁,每到夏末秋初,就会出现一个葡萄临时销售摊点。遮阳棚下面,是饱满诱人的一串串葡萄。
这个摊子的主人名叫宋在勇,是古城镇合淝村人,而每天坐镇路边,招呼各路冲着他家葡萄而来的回头客,就是他的媳妇儿刘丽芝。葡萄着实好吃,老板娘也够好看,时间长了,就有人喊她“葡萄西施”。这样充满活力美,一说话就笑的人,可能谁都不会想到,她是一个精神二级残疾的病人。而且,他们这个家庭曾经是村里唯一一户因缺土地、因学致贫的贫困户。
2017年5月,合淝村选派第一书记吴超的到来,帮助宋在勇翻开了生活的新篇章。吴超告诉宋在勇,要想稳定脱贫,必须依靠产业。听到这里,宋在勇的眼睛亮了,自己在外出打工期间,学过葡萄种植技术。“可是,这没有钱,怎么流转土地,怎么建大棚呢?”一想到现实情况,宋在勇的眼神黯淡了。
那段时间,吴超带领村两委干部想尽办法帮宋在勇在邻村找便宜的土地去流转,又从技术、资金等方面全方位协助支持他。2017年10月,宋在勇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在扶贫小额贷款的支持下,流转10亩土地,建起了葡萄大棚。
棚子不够气派,但里面种的一株株葡萄树却一点没受委屈。自从种下了葡萄树,宋在勇夫妻俩就带着孩子住到了田间地头。种葡萄是精细活。从给葡萄树定芽、掐芽、绑藤,到施肥、病虫防治等等,一样都不能少,有的工序要交替进行,有的还要反复多次。通过夫妻二人的悉心管理,首批种植的十亩葡萄大获成功。“馥露无声翠蔓昌,藤牵硕果任君尝”。为了让水灵灵的葡萄尽快卖出去,宋在勇和刘丽芝采用“前店后坊”的销售模式,就在种植基地的路边,摆起了葡萄摊子。刘丽芝能说会道,负责批发零售业务,宋在勇沉默能干,就负责一趟趟地采葡萄、装葡萄。让夫妻俩没想到的是,他们种的葡萄一上市,立马就招来了识货的顾客。十亩地里的葡萄,完全不需要让扶贫工作队给找销路,路边摊就是它们的主场,他们当年的纯收入就达到5万元。
说起葡萄丰收、葡萄好卖,夫妻俩是真的喜上眉梢;说起种葡萄累人、卖葡萄熬人,夫妻俩也是直摇头。每年3月到7月,宋在勇几乎天天泡在需要弓着背的葡萄大棚里,每天天蒙蒙亮就起床,忙到傍晚看不清手指才收工,一天工作十二三个小时是家常便饭。吃过了足够的苦,熬过了足够冷的寒冬,春天就会在不经意间到来。经过宋在勇和刘丽芝的不懈努力,贫困户的帽子,早已被勤劳的夫妻俩扔得远远的。2018年10月,尝到甜头的宋在勇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增加流转土地10亩,扩大了种植规模。如今,老宋的大棚里已经有个八个葡萄品种,由于品种多,成熟期也有差别,葡萄树上那一串串葡萄,或红,或紫,或绿,或黄,人在棚外却早已口颊生津。辛勤的汗水浇灌出收获。宋在勇给我算了一笔账,今年的葡萄按平均每斤5元钱、每亩产量3000斤算,一亩棚子的收入就有1万5千元,25亩扣除成本收入应该有20多万元。“我还带动了3户和我一样的贫困户在这里务工,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宋在勇说。
“宋在勇一家实现今天的脱贫,得益于党的精准扶贫政策,得益于他掌握的葡萄种植技术,得益于他和妻子的勤劳和坚持。”驻村工作队队长吴超说。
谈到今后的愿景,宋在勇说,他打算把这些总害他腰疼的大棚都替换掉,换成标准化的钢构大棚,将在提高葡萄产量上继续下功夫,向产量要效益,同时继续增加葡萄的种植品种,以满足更多消费者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