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是农业大省,茶叶、中药材、生猪、淡水鱼等农产品资源丰富,但大多处于卖原料阶段,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产业优势。“大洪山”现象启示我们,为振兴县域经济,政府部门和企业应重视深加工和品牌建设,让茶叶和更多农产品走出去。
“湖北茶叶这么大的产量,不能只着眼内销,一定要抓国际市场。2011年,我从英国留学回来,就提出湖北茶叶要走出去。”华中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倪德江教授,2010年至2011年伦敦国王学院高级访问学者,中国茶叶学会理事,研究方向为茶叶加工与功能化学,承担国家、省部级以及横向课题20余项。2012年,倪德江与湖北中兴食品开始合作,帮助设计茶叶加工生产线、开发出口茶产品。
10月29日,他在接受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采访时说,“大洪山”现象具有战略示范意义,为湖北省从农业产量大省向产业大省转变探索出了一条新路。
“大洪山”现象源于企业家有眼光、爱学习、重视人才
2012年,中兴食品董事长舒大忠准备做茶叶出口生意,到华农大找到倪德江。
当时,省内市州对茶业进行品牌整合,培育了“采花毛尖”等地方品牌。倪德江认为:“这是对的!但是,内销渠道太单一,而且湖北茶叶品牌在国内并不响。我在多种场合呼吁,应该适当调整战略,培育出口企业。”
湖北是“茶祖”神农氏、“茶圣”陆羽的故乡。“茶祖”神农氏是随州人,在神农架一带发现了茶的药用价值。唐代的“茶圣”陆羽,湖北天门人,他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而闻名于世。
汉口是中俄万里茶道的起点、商贸集散地,被欧洲人称为“东方茶港”。19世纪,汉口港一度占据全国茶叶出口80%以上。赤壁的羊楼洞、鹤峰的走马镇、五峰的渔洋关、襄阳市等都是万里茶道的重要源头。
“我们都坚信,依托文化历史资源优势,湖北的茶叶出口应该大有作为!”舒大忠与倪德江一拍即合,开始了多年合作。
为了解出口茶的原料情况,舒大忠跟着倪德江跑遍湖北几大产区;2016年,舒大忠邀请倪德江同行,到云南考察普洱茶,从田间地头到销售终端,走了半个月。
倪德江认为,舒大忠有战略眼光、热爱学习,真诚对待科技人员,所以带领中兴食品走出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大洪山”现象为夏秋茶利用找到了途径
“茶叶出口不一定要在主产区。只要有市场渠道,原料可以从省内、省外买,加工也可以在全国各地做。”倪德江认为,“大洪山”的成功,颠覆了人们以往的认知,提升了湖北茶叶出口的地位,带动了湖北茶叶升级。
以前,湖北出口茶都是大包装,多家出口企业都是贴牌生产。如今,印上“大洪山”商标的茶,都是小包袋装,这在湖北是第一次。由于“大洪山”的带动,省内一些不产茶的县市如枝江、公安等,也有企业在做茶叶加工出口。
对于湖北经济和社会发展,茶叶加工和出口具有特殊意义。
湖北是产茶大省。2019年,全省茶园总面积500万亩左右,茶叶总产量35.2万吨,均位居全国第四。其中,10万亩以上主产县市区19个,五峰、鹤峰、宣恩、恩施等12个县市被授予“中国名茶之乡”称号。这些县市区绝大多数是山区。茶叶是山区农民最重要的经济作物。
我国茶叶生产大体上分两季:春茶和夏秋茶,产量各占一半。倪德江今年在宣恩调研发现,春茶主要内销,每斤价格3元以上,高的上百元;夏秋茶每斤0.8元左右。由于价格低,农民没有积极性,许多夏秋茶没有采摘、利用,浪费了。
“目前,湖北茶园面积还在增加,产能过剩还在加大。特别是夏秋茶产能过剩,应该想办法解决。”倪德江认为,出口是利用夏秋茶的主要途径,“大洪山”出口,可以带动湖北省茶企对夏秋茶的利用,很有推广价值。
湖北茶品牌应以集群方式走出去
湖北省茶叶进出口商会会长王戈达介绍,2020年1月到7月,湖北茶叶出口到31个国家与地区,出口量1万吨,总金额1.2亿美元,在全国排第五。目前,湖北有60多家茶叶出口企业,绝大多数规模不大,但充满活力。以“大洪山”为代表的湖北茶企品牌,在“一带一路”国家开拓出了持续发展的经营模式。
倪德江认为,从总体上讲,湖北茶叶出口做得还不够好。一是,主管部门认识不足,没有认识到出口的重要性,推动、扶持不够;科技部门在项目上缺乏调研,对茶叶加工出口研发的支持不多。二是,湖北茶叶出口企业喜欢单打独斗,没有形成集群,抱团出击的精神严重不足,致使“青砖茶”“宜红”等历史文化品牌没能形成规模效益。
他建议,转变观念,控制茶叶产量过快增长、稳定提升质量;加强加工拼配技术的推广应用,推进农产品加工向食品工业转化;出口企业要深入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风土人情、饮食习惯与口味特点,与茶叶加工拼配技术相结合,开发新产品、新品类,匹配市场需求。“湖北茶品牌发展的路子基本走出来了。有省委省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重视支持,有资本、技术、知识、人力资源的投入,相信一定能够实现做大做强的目标。”